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素质教育 为有源头活水来——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的若干思考
为有源头活水来——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的若干思考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作者: 周怡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中心小学    周怡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强调突出学生主体、注重实践的学科,仅仅依靠文本与课堂已经无法满足其特有的属性。它所呈现的主体性、生成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等本质特征要求我们在目前的条件下,尽可能建设良好的基地,为活动开展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丰富学生的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制约——现状分析

    战国时期的赵括,尽管熟读兵书、满腹经纶,但终究因为实战经验的缺乏而兵败。作为一门课程,综合实践首先是活动、是参与,如果仅仅停留在文本阶段,那与“纸上谈兵”又是一丘之貉了。学生喜欢文本以外的求知方式,喜欢动手操作直接参与,这是毋庸置疑的。但目前的大环境让作为师者的我们总是有着诸多的顾虑:首当其冲的就是学生的安全问题。在“前怕狼后怕虎”的忐忑中缩手缩脚,活动效果必定不如人意。其次,与其他学科学习时间的矛盾冲突也不容忽视。虽然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广受学生喜爱的课程,同时与其他学科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要以牺牲或影响其他学科来成就综合实践,恐怕阻力不是一点点。当然,适合开展活动的基地的缺少更是困扰我们的头等大事。步履艰难并非就代表停滞不前,我们想方设法要在有限的条件中开辟有助于学生活动的蹊径。

    二、求源——具体措施

    (一)以本为本——校园基地建设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最主要场所,能够在学校范围内建立综合实践的活动基地不失为一个好的举措。我们附近有个学校,以菌类培植作为特色,学生参与到种植、培育、加工、出售以及衍生的义卖活动中——在培育中发现菌类生长必须的要素、在加工过程中设计颜值高吸引力大的包装袋、在义卖时设计各种宣传标语……一路过来,收获颇丰。

    (二)广开源路——校外基地建设

    校园的确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亩良田,但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去看广阔的天地、领略纷繁的社会,能更好地拓宽学生的视野,真正发展与提高实践的能力。

    1.社区基地建设

    相比广义社会,社区环境具有相对安全和单纯性。而与相对封闭的校园比较,社区环境又存在一定的开放性。充分利用并进行逐步完善,社区基地将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现以我校开展的一些活动为例,谈谈做法。

    1)起步阶段——活动指导老师与社区工作人员相互辅助

    刚刚决定利用社区开展活动时,手上有个《让优美相随》方案。经过前期的课堂学习,同学们带着自己的实践计划兴致勃勃地走向居委会。原本以为会是大展身手的的开场,没想到却是垂头丧气败兴而归——活动无法按照预期开展!我感觉非常纳闷,这个活动经历三个星期的准备,过程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商议策划,对各项任务也进行了模拟,可以说筹备相当充分。带着种种疑惑,我走进居委会。畅谈之后才发现自己的严重疏忽:没有事先沟通、缺乏活动方案说明,让一帮孩子直接冲进居委会推进活动,一头雾水的工作人员自然不能轻易答应。虽然从活动目的来讲是良性的,但是宣传板面的摆放、倡议书的分发、社区工作人员的衔接等具体工作都没有落实。细节决定成败,由于对彼此情况和要求的不熟悉,造成了活动的失败。不过也让我们吃一堑长一智,像这样需要双方合作的活动,尤其是在起步阶段,最好能由活动指导老师带领学生一起,与社区工作人员共同确定活动方案,以保证活动正常有序进行。

    2)发展阶段——培养学生与社区工作人员合作的能力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教训,接下来的活动开展就顺利多了。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桥梁的老师逐渐淡出,把更多权力交给学生。作为老师,先在活动成员中有意识地培养几个学生成为队伍中的领头羊,不仅能清晰地向社区工作人员说明自己的活动情况、活动所需,并且能将对方的要求及时地传达给活动成员。当然,“领头羊”可以在队员间轮流,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实践的角色,而并非仅在门外观望、徘徊。活动效果是我们追求的目的之一,但是“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机会体验”更是我们活动的宗旨。

    3)成熟阶段——学生能自主开展活动

    随着活动开展的深入和频繁,学生慢慢熟悉社区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程序和方法,能够自主地在社区内寻找活动场地,开展相应活动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有班级在班干部的号召和带领下,组织了一个小小保安队,与社区的保安叔叔一起管理进出小区的人口,负责陌生人的登记工作,并且在管理过程中提出了对小区建设有益的措施和做法,还根据不同时间段人流量撰写了一份活动报告。从带回来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他们精神抖擞的模样,认真负责的神情。还有一个班级,召集了住在广场附近的同学,通过调查广场内餐饮业的就餐情况,绘制了“我爱光盘”系列作品进行宣传,引起很大反响。这样的活动也真正发展了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2.社会基地建设

    要让学生在更大范围内锻炼自己的能力,懂得社会发展的关系,不能将他们的活动局限在社区这方四角天空中。我们想牵线搭桥,为他们创造更为广阔的实践基地,然而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也时刻提醒着我们如何在现有的适合他们活动的环境中寻找良好的落脚点。

    1)利用家庭作坊

    我们利用“家长微课堂”下发了一份调查表来招兵买马。有不少家庭作坊式的小型企业愿成为学校“合作伙伴”。去年暑假,带了帮孩子到一家主要生产速冻馒头的食品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工厂里各项程序有板有眼。孩子们介入的是相对比较安全的包装过程。尽管只有短短的一天体验时间,但他们对于食品的生产过程提出很多个小问号,也感受到父母工作的辛苦,对工作和学习的区别有了新的认识。这一天带给他们的是感受的欣喜,带给我们的则是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这种全新的实践体验,让他们在校园和课堂之外收获满满,对于活动的的思考如一张发达的交通网,抵达四面八方。

    2)联系政府机构。

    家庭作坊成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在很多时候毕竟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所以,我们尝试联系政府机构取得更有保障的候选基地。我们首先选择的是邮政局。沟通后我们得到回复:由于信件的重要性,只能让学生参与邮政局统一刊发的宣传资料。同学们欣喜万分,领取资料、协商分组、分头行动,所有工作一气呵成。即便顶着寒风,也仍然没有降低他们工作的热忱。面对分配到的信箱与区域,如何合理地规划路线不走回头路、如何保证不重复不遗漏,学生都有了切身的体会和来自实践的经验。活动后期,集结了一本厚厚的《我与邮政》文章集,记录这次特殊的体验与课程。

    3)参与公益活动。

    每次公益活动的组织无疑就是一个流动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这种公益活动往往是最大范围的社会体验活动了。比如在“学雷锋日”中走上街头,清理牛皮癣;在植树节来临之际,为路边的小树培一抔土;在世界水日那天,发出一句“节约用水”的口号。学生在此过程中所感受的教育是无法用文本和说教来相提并论的。

    三、展望——活动前景

    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建设,是一项长久而艰巨的工程。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用心去创建,相信其必定会像雨后春笋般茁壮而起,如源头之水汩汩而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