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理工科研究生跨文化交际敏感度调查及教改研究
理工科研究生跨文化交际敏感度调查及教改研究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关贝贝

      

    摘要:过去数十年间,尽管国内的外语教育者已经意识到西方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对于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简称ICC)依旧比较缺失,尤其是理工类专业的研究生。为了提高理工科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必须了解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现状,以及理工科研究生目前的跨文化敏感度。由于跨文化敏感度被认为是进行文化交流和培养跨文化能力的第一步,因此本调查采用了Chen & Starosta (2000) 制定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来测量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理工科专业研究生的文化敏感度水平;同时还结合问卷调查了解到研究生们对英语课堂上西方文化教学的态度和建议。根据调查结果,作者提出在英语课堂上应该多渗入文化教学,并且继续增加文化类通识课上的文化意识敏感度培养, 最终达到提高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跨文化敏感度;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西方文化教学

    The Study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Cultural Teaching

    Guan Bei Bei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enzhen 518055

    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不断深入,高校对理工科专业研究生用进行国际交流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很多大学都已不同程度地要求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或者进行海外交流活动,培养理工科研究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当今研究生外语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因此深入了解学生目前的跨文化敏感度和研究生英语文化教学现状,这样才能使后续提出的课程和教学法更加高效。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理工科研究生跨文化敏感度的差异,和他们对英语以及英文类通识课中文化知识讲授的需求,以期给理工类高校英语教学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一)跨文化敏感度的概念与研究现状: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而跨文化敏感度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早在1986年,美国跨文化研究领域著名学者MJ Bennett就提出了跨文化敏感的概念,他认为跨文化敏感度是一种组织性、建设性的接受文化差异的趋势,是从民族中心主义到民族相对主义的连续体(1986), SplitzbergICC定义为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中,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互相交流的能力(1984), 美国跨文化交际领域的专家ChenStarosta将“跨文化敏感”定义为:“人激发自己的理解、欣赏并且接受文化差异的主观意愿”(1997)。

    目前在中国高等学校教育领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被认为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彭世勇曾指出,跨文化交际研究如果不从交际行为的实际出发,是很难取得可以与国际跨文化主流研究共享的成果的(2007)。张红玲总结到,面向大学生的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受到广泛重视。 因此,现在正是教师们重视如何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时候(2006)。所以,跨文化敏感度是ICC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问题、方法与内容:

    本研究旨在回答下列问题:

    1. 理工科研究生们的整体跨文化敏感度如何?

    2. 理工科研究生的跨文化敏感度的5个部分具体情况如何?

    3. 目前针对理工科研究生开设的英语课堂上文化教学现状如何?

    研究过程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法,调研对象是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七个理工科专业的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共320人,包括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机电工程、土木与环境、材料科学、理学院和建筑学院。 此次案例研究使用了两种调查问卷:一个是由ChenStarosta设计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2000, 该度量表能够测量出人们与外国人交流时的敏感程度,共24个问题,涵盖了跨文化敏感度的5个方面,包括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第二份问卷的目的是,用于调查学生们对外国文化的接触情况,以及他们对英语课以及英文通识课堂上西方文化教学的看法。

    1.  跨文化敏感度量表的统计分析

    本研究量表中的24个问题可以集中反映被研究对象的跨文化敏感水平。通过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两个方面的结论:1、由SPSS软件分析,得出5个因素的平均值,分别代表被研究对象的总体跨文化敏感度;2、通过进一步的软件测量分析,对320名被研究对象跨文化敏感度5个因素的平均值以及标准差进行计算,结论为被研究对象的差异认同感最高,平均值为3.8035,另外三个层面包括交际愉悦感、交际专注度和交际信心,则依次从高到低排序,平均值最低为交际参与度,仅2.1035;同时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对于跨文化交流经验有限的理工科研究生,仍然具有一定程度的跨文化敏感度,同时具有一定的能力参与跨文化交际并保持一定的专注度。而“交际信心”比较缺乏,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参与度,例如加强英语课堂的文化教学,或者课外鼓励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跨文化交流等等。

    2. 问卷调查分析

    通过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被研究对象对西方文化教学的态度以及学习方法。首先不难发现,学生们对英语课堂上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十分重视和期待;同时大多数研究对象认为文化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和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也很有兴趣接触和学习西方文化;第二、理工科研究生的英语听和说的能力比较薄弱,也限制了文化沟通;125名(39%)研究对象认为他们不能流畅地表达观点是因为自己词汇量不够,而148名(46.2%)研究对象认为他们最大的问题交流障碍是薄弱的听说能力。

    第三,很多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方面对英语教师抱有很高的期望。106名(33.1%)研究对象同意他们的教师会在课堂上教授与西方文化相关的内容;204名(63.7%)研究对象认为英语教师也应该在课堂上传授西方文化知识; 168名(52.5%)研究对象认为课堂上,中西方文化对比的教授与讨论也是对跨文化交际十分有帮助。

    第四,尽管很多学生想有效地提升自己与外国人交流的能力,但他们没有充分意识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联系。其主要原因是阅读或者欣赏电影的过程中,因为对一些文化差异现象无法认同或者理解,所以无法获得享受和满足感。

    综上所述,本调研结果表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理工类研究生的跨文化敏感度中,差异认同感水平最高,交际参与度的平均水平略低;深度访谈表明,理工科研究生交际参与度低的问题可能由一系列原因造成:1、研究生们在跨文化交际认知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交际信心不足,对用英语进行深入交流没有积极性。2、在课程设置方面而言,通过对问卷与深度访谈的分析,虽然学校有开设西方语言文化类通识选修课,但英语课堂提供的跨文化交际的环境与活动也略为缺乏; 3、教师在英语课堂中一般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传授, 在激发学生们对西方文化的兴趣和培养其跨文化能力方面略有不足。因此,理工科大学的英语教学中,除了语言知识和读写技能的讲授,也应该重视培养学生们对文化差异兴趣的培养。

    (三)对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首先,通过词汇、阅读和写作来教授文化知识是常见的技巧之一,单词、句子和篇章结构都与文化有关。因此,英语教师在讲授词汇时不仅应该解释单词的字面意义,还应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这些单词在不同场景中的文化内涵,这样他们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地、准确地使用词汇。其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很有必要开设以目标语文化为内容的选修课程作为补充,例如《英美概况》、《英美影视欣赏》等类似的英文选修课,在此类文化为导向的选修课中,文化教学的中心应该由教师转向学生,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地学习不同的文化知识,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跨文化行为。

    (四)结语

    对于今后研究的进一步建议如下:1)进行大范围的、更深入的、更具科学性的调查,从而更全面地了解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现状。2)探究出评测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佳方法,该方法需从认知、行为和情感层面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3)论文所提出的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以及其它细节问题仍有待后续研究,例如如何将文化教学的内容、技巧和评价完美地联系起来。希望本文的观点和建议能够给研究生英语教学带来积极的改变,引导感兴趣的英语教育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Chen, G. M., Starosta, W. J. A review of the concept in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J]. Human Communication, 1997, 1(1): 1-16

    [2] Chen, G. M., Starosta, W. J.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ensitivity scale [J]. Human Communication, 2000, (3): 1-15

    [3]  Spitzberg, B. H. , and W. R. Cupach.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Beverly Hills, CA: Sage. 1984

    [4]  Stern, H. H. 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9b.

    [5] 彭世勇,跨文化敏感: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对比[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a,(1:171-176

    [6] 张红玲. 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3

    [基金支持]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 《英语写作困难的症结与教改研究—以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课程为例》(编号:HA11000005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广东深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