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打造生本活力课堂 绽放魅力生命之花
打造生本活力课堂 绽放魅力生命之花

来源:基础教育 作者:冯利华

       

    摘要 将生本教育理念有效渗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利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维,打造生本活力课堂。

    在帮助学生建构化学知识体系的同时,运用化学科学方法深入思辨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化学学科  生本课堂  学生发展  创新思维  核心素养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是多姿多彩富有灵性的,它拒绝模式。一名具有自主意识的优秀教师,善于把目光投向自己每一堂课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每一个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萌发新的教学理念,构建真正的“生本教育话语”。

    对于已经从教二十几年的我来说,自以为对初中化学知识都会迎刃而解。然而在一节酸碱盐的综合复习课中,学生们却给了我意想不到的震惊和收获。

    本着生本课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问题驱动,引领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师生积极交往和互动。[1]课堂上,根据预先设计的问题,由师生共同构建酸碱盐化学性质知识网络和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等重点和难点知识体系。为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我演示了两个实验:1.在盛有少量无色溶液的试管里,滴加一种无色液体,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2.在盛有少量无色溶液的试管里,滴加一种无色液体,观察到产生大量气泡。要求学生分别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出符合上述两个实验现象的反应,并写出反应实质。这是一道运用了“实验法、观察法、推理法和三重表征思维方式”等化学科学思维方法,并渗透“变化观、微粒观、元素观”等化学观念的综合思考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对于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化学反应,各学习小组通过交流展示,思维互补后,主要围绕“酸与碱、碱与盐、酸与盐、盐与盐”等四个复分解反应类型,交流出十几个化学反应,我及时表扬学生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有气泡产生的题目,多数小组交流“碳酸盐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启发学生仔细回忆学过的知识,思考是否还有其它符合题意的化学反应。

    短暂的沉默之后,聪明的冷静宜说,还可以写铵盐与碱生成氨气的反应。当她写出NH42SO4+Ca(OH)2==CaSO4+2H2O+ 2NH3↑这一化学方程式时,我及时给她点赞,并提示学生一定要养成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正当我准备进行下一板块知识的学习时,只听一个学生说道:“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据我观察做硫酸铵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的实验时,几乎看不到有气泡产生,而本实验现象却是产生大量气泡,所以我认为生成氨气的反应不符合题意要求。”提出质疑的是班上号称“问题王”的孙堉彬。

    从教二十几年的我,对于这个实验,只是引导学生总结出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而并未曾仔细观察过产生气泡的多少,孙堉彬独特的见解让一向自信的我有些惭愧。但我马上镇定下来说:“请同学们思考咱们班的“问题王”质疑的有无道理?”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很多学生在思考讨论后赞同孙堉彬的观点。

    “同学们,我们在欣赏孙堉彬同学大胆质疑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他细致的观察力,他对待知识的严谨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值得每一位同学学习。”我及时启发同学们。

    当我再一次想为这道题画上圆满的句号时,王一杰又提出一个疑问:“老师,从理论上分析上面两种类型的化学反应都有气体生成,而实际上却是一个有大量气泡生成,一个几乎没有,为什么呢?”又是一个在我备课中始料未及的新问题。

    此刻班上哗然了。有的说:“是不是因为氨气的密度比二氧化碳的密度小,逸散得快,所以看不到大量的气泡。”

    马上,有的同学反驳说:“氢气是我们学过的密度最小的气体,为什么做金属锌粒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时,也会看到有大量气泡产生呢?这充分说明气泡的多少与气体的密度无关。”

    一会儿,又有同学提出:“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与硫酸铵反应产生的氨气少甚至看不见”。立即有同学说:“当时我们组是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铵溶液做的实验,也几乎看不到有气泡产生,而氢氧化钠易溶于水,这说明几乎没有气泡产生的关键因素不是因为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导致的。

    号称“小博士”的宫宁远根据物质溶解性的思路,猜想说:“是不是与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有关?因为氢气难溶于水,二氧化碳只是能溶于水,由此可见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这两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都较小,所以会观察到产生大量气泡。而氨气的溶解度应该比氢气和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大得多,所以生成的氨气都溶解于水中,几乎看不到有气泡产生。”我情不自禁为学生精彩的表现鼓掌。

    这时,又有同学提出疑问:“氨气与二氧化碳和氢气在水中的溶解度究竟差多少呢?如果有了精确的数据进行定量对比,说服力会更强!”

    在学生们激烈的争辩中,畅所欲言的交流过程中,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中,学生沉睡的潜能被唤醒,封存的记忆被激活,囚禁的情愫彻底放飞。

    第二天,我收到学生们经过查阅资料获得的精确数据:在室温(20℃),气体的压强为101kPa的条件下,一升水可以溶解气体的体积数是:氨气(NH3)702升,二氧化碳(CO2)1升,氢气(H2)0.01819升。这些精准的数据有力地验证了他们的猜想!

    本节课学生在对问题的质疑问难中探究,在对问题的层层深入思考中探究,在对不同气体溶解度从定性到定量的对比分析中探究,甚至将探究的空间拓展到课堂外,思维和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我庆幸我巧妙地利用了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成为学生思维火花的点燃者。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应成为一名“守望者”的角色。不扼杀学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及时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引领其构建起化学基本观念,提高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生本课堂强调“以学定教”,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和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本节课我真切体会到“教学相长”的实际意义,深刻体悟到生本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真正内涵。

    用教育智慧打造生命化课堂,让师生的生命之花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绽放出无限魅力,我们正走在不断求索之路上!

    参考文献

    [1]郭思乐著.《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府前路学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