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课堂上,老师“导”得太精准,容易把学生教笨
课堂上,老师“导”得太精准,容易把学生教笨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黄志强

    湖南省浏阳市新文学校   黄志强

    一次,开车去长沙高铁南站接个人。这是我第三次到高铁站了,自认为是轻车熟路。前两次是开导航去的,这次我想应该认得路了。看着动车在旁边不远的高架桥上呼啸而过,绕来绕去可我就是找不到进高铁站的路。不得已又只好打开导航,把我“导”到了那里。

    现在出行真的很方便,认不着路,导航会精准的把我导到目的地,而且还有实时的路况更新。可为什么一个地方,我去了两三次,还是有点摸不清路呢?许多驾车的同志都有这样的感受,到某个地方,你开着导航很容易就抵达了,可一旦不开导航再走一遍,就难免找不着路、走岔路了。

    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是,科技产品告诉我们怎么走,我们的大脑听从导航指令的过程中,就不会卖力思考路线的选择,只是机械化的做出动作反映而已,这样会使得我们的大脑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长期使用下来确实会限制了人脑的判断能力,学习与探索能力也会逐渐降低,甚至回家的路有天也会被自己遗忘。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会因为依赖GPS导航而“变傻”。

    作为一名教师,联系到自己的工作,也深有同感:一堂课,老师是导航,学生是司机,老师导得再精准,一放手让学生自己走,就走不对路子,我姑且把它称之为“导航效应”。曾经在课堂上这样过:又是一道原题目,讲过N遍了,还是不会做……有时候真的很苦恼!一堂课、一道题,我精心设计,层层解剖,步步引导,师生一呼一应。从学生的课堂状态来看,这堂课的教学效果是好的。可过后发现,学生概念记不住,解题犯迷糊,知道做一点又不能完整的解答出来,一知半解。老师就指责学生:我讲的那么清楚了,你还是不会?学生就会怀疑自己:我是不是真的很笨?

    蓦然回首,联想到“导航效应”,突然感慨:学生是被我教笨的……

    我突然感到恐慌,开始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生怕学生不按照思路走,每一步都引导得体,这何尝不是一种变相的灌输式教学呢?这种“精准导航的教学方式”,造成了不小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没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导致学生不主动思考、不积极动手;

    第二个问题是没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用进废退。当老师把一堂课的知识都“和盘托出”,学生没有带着问题去思考,没有带着问题去动手,大脑和相应的肌肉组织失去了继续锻炼的机会,慢慢的相关的能力就退化甚至丧失。

    第三个问题就是容易导致学生上课走神,听讲不专注。对于学生来讲,因为老师会讲给他听,即使没听懂或题目不知道做,老师也会教,不用多想,不再需要高度注意老师的问题指示,因此也会导致他们注意力的放松,反而更容易出现分心的现象。神经学家认同这样一个观点:我们若想保持大脑的功能活跃,就必须要让大脑保持在一种动脑的状态下。想想看,当我们高度警觉时,是不是各个感官会更加灵敏?

    完全关闭“老师的导航”,课堂缺乏老师的引导和启发,教学可能就会无的放矢。“老师的导航”应该放在关键时期:重难点的突破时期,探究活动的瓶颈时期,知识点的升华时期。我们可以视情况有选择性的关闭导航,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脑给自己导航,让上天赐予的天赋和能力不要丧失。只有让学生自己看清路牌,认清岔路口的方向,经历弯道、直道,才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来。只有让学生经历探究,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才会印象深刻。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学生听讲,听得再认真,充其量只能听懂,但听懂了不一定会做。理解和掌握其实之间是有较大距离的,懂了不一定会了,老师讲得好,学生不一定做得好。其次,知识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学生听懂了而不会,关键是缺乏思维过程,缺乏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缺乏知识生成的体验过程,没有经历过程,就永远只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而获得对数学的独特体验,把数学学习活动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我校刘翠老师在《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这堂数学课中,设计四种不同情况去测量土豆的体积:用有刻度的量杯去量,用没有刻度的水槽(长方体)去量,用满杯的水去量,用半杯的水去量。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中经历了这种半开式的探究过程,思考总结出不规侧物体体积在不同情况下的测量(计算)方法,真正诠释了学习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一理念。课后我跟小芬老师感叹,要是我以前也这样上课的话,那六年级后面的这个复习就不要n遍的讲了。表面上这样的课型老师费精力、费手脚、费时间,但学生经历深刻、理解透彻,运用熟练,以后的练习、复习可节省大量的“炒剩饭”的时间。

    五年级下册英语Unit 3 Let's make a kite(我们来做个风筝),我校陈叶青老师是这样设计的:由于第二天就是阳春三月的星期六,让孩子们说说周末想做的一些事情,引出I want to … 这个重点句型,学生很快就用这个句型说出了很多句子。其中有一个孩子说周末想和好朋友一起去放风筝,陈老师接着他的话题说,我也想去放风筝,那今天让我们小组合作自己来制作一个风筝,自然就把做风筝的一些材料单词引出了。再和孩子们一起用英语把制作风筝的过程进行表达,孩子们边做边说。最后让孩子们把自己所制做的风筝拿上台进行展示,并且要求用英语表达制作的过程。意想不到的是平时孩子们背诵好几天都背不出来的课文,这一堂课下来,他们能够流利的讲出课文内容来,过后很久还能用英语清晰地说出制作风筝所需的材料及过程。这堂课学生主动参与了整个学习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边操作边学习,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陶行知说: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得了这种经验理想,然后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间一切真理,不难取之无尽,用之无穷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