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班集体开展志愿服务的问题与对策
返回顶部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何军 宁波经贸学校 摘要:志愿服务是中职班集体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当前,中职班集体开展志愿服务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志愿活动规范性不足,评价激励不够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了成立志愿服务队,共建校社志愿服务站,引入校内外双评价机制等解决对策。 关键词:班集体;志愿服务;德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提出“志愿服务作为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水平的一个有效手段,是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志愿服务是中职班集体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奉献意识,有助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理论指出,青少年在到达形式运算阶段之后刚好进入高中学校学习阶段。这一时期,青少年会思考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这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有助于中职学生正确地处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一、中职班集体开展志愿服务的问题 通过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笔者对自己所带班级进行专题研究,发现班级志愿服务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中职学生参与度不高 根据问卷调查,笔者发现班级多数学生对于志愿服务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能正确地认识到社会公益活动与自身成长的关系,因而缺乏主动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班级学生整体参与度不高。同时,由于中职业学生认识能力的限制和专业水平的不足,班集体开展志愿服务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以笔者班级为例,班级参加志愿服务的人员主要集中于团员,其他同学很少参加相关的志愿活动。从“一学年参加志愿活动次数”的统计数据看,近七成的学生只参加了1次志愿活动,仅有5.3%的学生参加了4-5次志愿活动。
(2)志愿活动规范性不足 中职班集体开展志愿活动往往是临时性的,突击性的,缺乏系统的规划;活动形式上也比较单一,主要集中于“学雷锋”似的社会服务活动,缺少专业化的管理;活动持久性上不强,往往是短期的志愿服务,缺少长效性的运行机制。同时,由于当前社会机构对中职学生的开放度并不高,组织校外的志愿活动往往受阻,缺少活动平台的支持。 以笔者班级为例,为了完成校团委布置的志愿服务任务,为了每月评选星级团支部,班级往往是盲目地去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活动形式上较为单一。从“获得志愿服务信息渠道”的统计数据看,近八成的学生是通过校团委和班级团支部发布的通知中获取。
(3)志愿活动评价激励不够 当前,中职班集体开展志愿服务往往采用以精神激励为主,以物质奖励为辅的激励机制,缺乏自上而下的政策性、宣传教育引导和社会层面完善的激励机制。[1]同时,在志愿活动评价中,往往以校内班内评价为主,缺少校外社会层面的评价。 以笔者班级为例,对于班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评价较为单一,主要以加德育分为主,同时志愿活动次数作为学生入团的一个重要考量。从“参与志愿活动后得到哪种形式的奖励”的统计数据看,近八成的学生希望得到学校、老师和朋友的肯定,近七成的学生希望加德育分。
二、中职班集体开展志愿服务的对策 针对中职班集体开展志愿服务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志愿活动规范性不足,评价激励不够等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班级情况和学生特点,提出了以下三方面的对策: (1)成立志愿服务队,解决学生参与度不高 依托班级团支部,成立班级志愿服务队,发挥班级共青团员的模范作用,带动同学一起参加班级志愿服务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志愿服务队下设多个志愿小分队,由相关团员牵头组建,形成开展志愿服务的组织运行机制。 以笔者班级为例,结合班级争创“自信、自觉、自主、自强”四自班集体目标,以班级团支部为主体,成了“四自”志愿服务队,鼓励班级同学广泛参与。同时,班级12名团员,以3人为1组,根据个人特点,组建4个志愿小分队,开展垃圾分类、帮扶老人、图书整理等志愿服务活动。 (2)共建校社志愿服务站,解决活动规范性不足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要依托各类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场馆等课外活动阵地,发挥学生专业技能特长,组织学生深入城乡社区、厂矿企业等,广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由此可见,班级可以依托相关社会资源,推进志愿活动的开展。 以笔者班级为例,通过实地调研,笔者对接了属地尚诚社区,班级与社区共建志愿服务站,以尚诚社区为实践基地,开展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校外社区平台和校内团委双向支持,一年以来,班级共开展了垃圾分类、帮扶社区残疾学生、社区暑期托管等15次形式多样的社区志愿活动,班级学生参与人次近百余人。 (3)引入校内外双评价机制,解决评价激励不够 中职班集体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仅需要校内的评价激励,更需要来自校外社会层面的评价激励,引入校内校外双评价机制,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推进志愿活动的长效开展。 以笔者班级为例,在班级层面,除了德育分考核之外,引入志愿活动积分机制,班级评选志愿服务积极分子,推荐参评校团委“志愿之星”;在社区层面,利用“鄞领志愿”小程序,评价参加社区志愿活动的学生,并及时反馈学校,实现校社共建,合力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教职成[2014]14号)[Z].2014.12 [2]秦名敏.新时代中职学生志愿服务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中旬刊)2020(8):33-36 [3]刘晨源.中职生志愿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