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打造舌尖上的幸福,启蒙道德上的情感
打造舌尖上的幸福,启蒙道德上的情感

来源:《中小学教育》杂志2023年8月上旬刊 作者:李金之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吐丝口小学   李金之

    莱芜区吐丝口小学现有在校生2487人,在职教师118人,是目前莱芜区规模最大的乡镇学校。我校自2012年启用以来,确立了“五年影响一生”为办学理念和“体验教育”办学策略,以此为引领,我们对于食堂的经营和就餐管理的基本定位是:“运营零利化、管理规范化、饮食课程化”,全力打造温馨食堂,让学校食堂彰显学校特有的惠民属性和育人特征。

    建校初期,我们权衡了各种利弊,顶住各种压力,坚持食堂不对外承包的做法,采取了“政府投资、学校管理、零利润经营”的运作模式。食堂的这一运营模式得到了全体家长的高度认可,全校师生中午均在食堂就餐,省去了家长中午接送和午管的时间,而孩子在校多了读书、练字、健体的时间,学校食堂真正成为家长与学生的“惠民食堂”,我们将食堂命名为“2012餐厅”,让全校师生铭记食堂启用之年,弘扬尊师重教之风,感谢政府,感恩社会。我们在食堂管理与监督中,设立“党员先锋岗”,并将党支部委员和校级领导纳入“校长陪餐”管理,特别关注“问题”学生,利用就餐时间了解学生真实想法,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发现帮扶切入点,以党心育童心。

    吃出好营养,合理膳食

    学校推出了“营养餐”计划,专门聘请北京市营养学会高级营养师樊荣辉作为指导专家,聘请莱芜当地营养师潘宁配制科学食谱,采取一正一副营养餐制,中午正餐为两菜一汤,低盐少油,营养健康;副餐在上午或者下午大课间进行,以水果、小点心为主,每日为学生保证标准热量,让师生不但吃饱而且吃得安全、吃得科学、吃出健康,并有助于纠正孩子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我们定期组织师生开展“我的菜谱我做主”、“美食美客”精品社团活动,确保了人人参与,人人“受益”,有“味”同享。去年,全体师生共设计菜谱1000余份,由三名厨师进行评选,将其中84份合理的菜谱设计纳入学校食谱,每一位同学在菜谱的设计中,懂得营养均衡的重要性,自觉养成合理膳食的习惯。

    吃出好习惯,有序就餐

    我们始终将食堂就餐管理作为一项课程来开设,要实现“一顿饭两锻炼”课程目标,强化饮食行为规范的培养,让学生在平日的就餐中养成习惯,形成品质。一是推出集体就餐手势语,引导学生无声就餐。二是推行实施餐厅“班值周”、“文明岗”等自主管理模式,让学生在不同岗位职责中理解就餐规范和行为要求,“自打饭菜、有序排队、文明用餐、无声就餐、光盘行动、餐具摆放”等就餐要求能在最短时间内内化成习惯。 三是强化责任担当,构建食堂角色体验课程。学校定期开展让学生走进食堂,成为“小厨师”、“小分餐员”、“小保洁员”等,让学生在不同的角色换位体验中,理解食堂工人工作,逐步培养学生守纪礼让、勤俭节约的好品质。由此,在劳动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中,学校开展“学做一道菜”、“整理一次家务”等家政课程,让学生从食堂到家庭,体验到父母的辛苦,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对于学生的就餐行为评价,我们采取根基银行储值卡的形式进行,获得一定数量的积分,可以吃到“免费的午餐”。

    吃出好品质,家国情怀

    饮水思源、缘木求本。我们将六栋教学楼前的“绿化用地”改造成校内“学生劳动体验基地”,每块基地长65米、宽15米,平均分给个班级进行管理种植,构建了田园种植课程,各个班级的学生按节令种蔬菜和作物,种出的菜蔬作物由学校食堂回收,这样让学生既体验了劳动,分享了成果,又强化了劳动观念,懂得了珍惜。

    针对不同级部的特点,学校还鼓励各班“创造性”的使用基地,低年级主要以认识作物、种植为主,高年级引导将田园劳动和节气融合在了一起。师生们按照节气一起种红薯、种花生、种豆角、种南瓜,冬至包馄饨、秋分做南瓜、夏至擀凉面,孩子们通过劳动体验,理解了时节代序,懂得了春华秋实,孕育了家国情怀。以劳树德、以劳育美,立夏节气,师生们体验晒麦粒,捡麦秆,然后学习制作麦秆画,“茶余饭后”孩子们还慢慢学会了欣赏美和创造美。

    为激发孩子的劳动热情,每年的“丰收节”,平行班种同一菜蔬、作物的,我们开展产量竞赛。如,四年级有两个班级都种地瓜。收获地瓜时,由食堂管理员,当场过称,比产量,并让学生计算亩产量,哪个班的地瓜产量高,午餐校领导就到哪个班陪餐。师生欢聚一堂,共享丰收的喜悦。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面向基础教育新时代,吐丝口小学的师生们将在“2012餐厅”里,续追舌尖上的美味,共迎更美好的未来!

    提高教师威信 助力教育潜力

    无锡市天一实验学校    袁秋红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灵魂的雕琢者。“亲其师信其道”,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威信,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有人这样介绍做教师的经验:教师在学生面前,要收起笑容,表情严肃,语言强硬,要让学生

    “怕”你,这样才能震住学生,否则树不起威信。我不禁想:威信是这样树立起来的吗?什么是真正的威信?顾名思义,威信是“威”与“信”的结合,“威信”不同于“威严”,我的理解是教师的威信是教师具有的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有威信的教师有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学生看到他(她),教师无需开口,学生就会自觉地收敛起不当的行为,而且,有威信的教师的教育效果是持久的,即使教师不在场,学生也会自觉地并创造性地实践教师所期望的要求。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书育人。从这个层面上讲:

    一、教师的威信的树立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
      一个有威信的教师教学时,学生会发自内心的尊敬和喜爱这个老师,从而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有威信的教师上课,学生不会觉得枯燥,会很自觉地配合教师,走进学习的乐园。即使很累,也会在教师的精神力量感召下,伴随着教学的进程,会心的笑,这是一种快乐,这是一种情绪的渲染,也是教师威信的最好呈现,因此教师的威信是教学工作的保证。  

    二、教师的威信是教育和感召学生的精神力量
      如果说教学工作的出色完成要凭借教师的威信,那么育人工作就更需要依靠教师的威信。只有德才兼备有威信的教师,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养分,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受到精神上的共震,从而化为更积极有效地行动。

    记得有次寒假过来的考试很不尽人意,真的很想痛骂他们,在经过一些思想斗争后,我选择了自我反思:那天最后一节晚自习,我来到教室,对大家说:请大家先放下手中的一切东西。(我在黑板上写上了一行字:“倾听我们的脚步声”)那节课,我跟他们一块反省最近一段学习生活的状态,有没有踏实前行,有没有静下心听听自己的脚步声。我说:可能这段时间我没有够努力……我又说,接下来我会跟大家一块努力。在没有任何鼓动的情况下,全班同学都很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会努力!”,这一幕令我难忘。我想这应该是一种约定,一种共震。

    一旦教师的威信树立起来,会给教书育人工作带来很多内在的潜力。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怎样提高教师的威信,增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形成教育的内在驱动力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班主任经历和教学经历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注重自身道德修养,身正为范

    青少年处于青春期,模仿能力,可塑性很强,教师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等都受他们的“监督”,从而影响着他们。那是学生第一天报到,第一次踏进初一(2)班教室:教室很大,但很脏,四周连瓷砖都没有,墙壁上到处都黑乎乎的,学生也很调皮。我马上带领学生把教室到各个死角都清理干净。一开始几天常常会有纸屑,每次走进教室,我都是弯下腰,把它捡掉 ,慢慢地少部分同学也会很自觉。有一次下雨天,教室里地上从走廊到后面有一道黑乎乎的东西,我对全班同学说:教室里很脏,有没有看见啊?全班同学低头看了下,我并没有见一个同学主动站起来。心里着实有点失落。我对全班同学说:恩,是我的责任。接着,就有几个学生站起来:老师,我们来。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加强道德修养,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争取从人格上赢得学生。

    二、不能忽视教师的外在“形象”

    教师的穿着,举止和情态,反应的是教师的精神面貌。穿着朴素,举止从容,仪表平静而安详,沉稳而端庄,不仅会给学生一种可亲可近的印象,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举止表现。国外在培养师范生时,往往通过录像等方式让这些“未来的教师”看到自己上课时的言语、教态、仪容和表情等,从而让他们为自己的不恰当语言和动作而不安,以利于纠正,从而更好地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三、用知识和才能“征服”学生

    作为教师,只有思想深刻,知识渊博,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韩愈在《师说》中谈及教师的作用,即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除疑难。要求老师不仅要懂得许多深刻的道理,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文化修养。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教育也日益现代化,要求教师更要有过硬的本领。学生的知识结构复杂多样,这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老师不能给学生更多、更新、更全面的知识,讲课陈词老调,对学生的提问不能很好很快地解决,教师就会失去威信。在实际工作中,那些在课堂上深入浅出、教法灵活、趣味性强,课下琴、棋、书、画等样样精通的老师往往也是威信极高的老师。因此,作为教师还要努力做到既专又博,具备多方面才能。比如:艺术节,联欢会上教师能声情并茂地演唱,抑扬顿挫地朗诵,都可能迎得学生的仰慕,从而增强教师的威信。   

    四、珍视每一个孩子的“在乎”

    对于学生的“在乎”,作为教师,我们平时又“在乎”多少呢?有次,我在讲到师生关系那单元时,课后有个女孩子塞给我个纸条,大概意思是:上次考试考得不是很好,我感觉老师上课时都不是很在乎我了,也不怎么看我了,我心理很难受。当然我先从他们班主任那了解情况,后来我找她,和她一块散步跟她彻底地聊了一个小时,也从我上学的经历说给她听,最后她说:谢谢老师,我现在心理舒服多了,我会全身心投入学习了。

    孩子们在乎教师给他的一个微笑,在乎教师给他的一个眼神,在乎教师给他的一个暗示……有次上课由于考虑课时紧,就没有给xx尽情说他的想法,答应和他下课后共同探讨。可下课后因一些事离开教室后,竟把这件事给忘了。不知何时,我隐隐感觉到他上课明显没以前积极了,那只每堂课必举的手不见了,善于思考发言的他没了。后来,我才意识到。此后,我找他交流,并对上次的疏忽表示道歉,从此课上又有了他活跃的身影。我想,学生的“在乎”不正是我们教师应在乎的吗?

    一直觉得教育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教师的威信也应该是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教师威信的形成,取决于许多因素。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己,为培养拥有健全的人格、富有责任感的新型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