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国教师 浅谈《古诗十九首》中“游子”形象的“真”美
浅谈《古诗十九首》中“游子”形象的“真”美

来源:中国教师 作者: 孙鸣悦

     

    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     孙鸣悦
    摘要:《古诗十九首》作为“五言之冠冕”,巧妙融合文学创作中的民间性与文人性,以真语语真情。本文从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入手,侧重《青青陵上柏》、《明月皎夜光》篇,探讨“游子”形象在仕进不得,失意穷窘时呈现出的“真”美。
    关键词:游子;真;失意
    文字产生后,文学继起发展,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构成部件,在历朝历代以各各不同的样态存在并延续。“风”、“骚”为源,乐府继之,《古诗十九首》虽文约、辞微,然旨深、意远,行文自然流露出属于文人的精思妙悟,措辞又自然清新,带着属于民间文学的灵动。因其浅切朴实却含义丰赡的艺术风格,被后世奉为圭臬,意蕴温厚,绵远无绝,引人再读。
    客观现实愈趋复杂,人们的主观感受也随之愈加深化,文士之心本较常人更为敏锐,汉末混乱凋敝的社会苟延残喘,贫贱之士的生存尤为艰难,生活上的牢骚与不平,时代的哀愁苦闷只能在诗作中聊作宣泄。“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去首都谋求进身的心情应是兴奋、愉悦、充满希望的,毕竟宦达之心,人皆有之,但在《青青陵上柏》一篇中,游子的心情从最初就是在悲观的状态中。
    诗托青柏、涧石起兴,前者就颜色而言,后者就形态而言,都可以说是相对永恒不变的,但结合下一句,“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就颇有一种浩浩天地,彳亍独行的孤寂感,流露出生命短暂、人不如物的悲慨。在洛阳,明知功名求不得,却依旧来了,“游戏宛与洛”,游子的心酸在简简单单的“游戏”二字中真真切切地流露出来。来,是来看热闹的,来看这都市的繁华,这无法跻身的繁华;来看当失意之人以斗酒之微聊相娱乐时,冠盖之士穷奢极侈的腐败生活。
    对现实处境有清醒认识的游子们,明确知道自己毫无出路,在统治集团倒行逆施的社会情境中,政治上遭受排挤和压抑的寒士物质生活逐渐坠入困顿,他们对现实悲观绝望,又在这样的苦闷中生发出对现状的愤懑与不满,表达出“骄人好好,劳人草草”(《诗经·小雅·巷伯》)的对抗情绪。诗人取洛阳城内最鲜明的一组对比群体——得势者与失意徒来写,得势者朋比为奸、宅邸豪奢,在山雨欲来、社会飘摇时依旧腐化享乐、我行我素;失意徒则与广大劳动人民一样被盘剥压榨、受苦受难、斗酒驽马、潦倒落魄。
    由于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多数知识分子心中成就功业的标准,但社会现实却不能为他们提供经世治国的机会,在谋求宦达的过程中,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他们以“徒步而为相”的范雎、张仪和“白身而为将”的孙膑、白起等为目标的奋斗都化成镜花水月,妄图通过“学而优则仕”来改变自身命运的所有努力都变为笑谈。“自相索”与“相娱乐”的强烈对比深化了诗人不满于现实、不平于际遇的感喟,在这样鲜明的对比中,读者能够更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在动乱年代中怀才不遇的愁苦与愤懑。
    明代陆时雍在《古诗镜总论》中说道:“《十九首》深衷浅貌,语短长情。”偌大的洛阳,游子的视域突然变得狭小,只看见了自己求而不得的事物,作者故意略去一切不提,唯六句描写洛中繁盛的句子以粗大的笔触勾勒出冠带往来、宅第豪奢、宫阙壮丽三种独属上层建筑的特殊风貌,将沉厚的情感轻托所见之物,于言意之外显出腐朽政权土崩瓦解之前高高在上的孤立状态,以及万木无声待雨来的死寂下社会矛盾濒临爆裂边缘的暗流汹涌。对客观现实的暴露与批判之后,诗人又运用反诘深化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达到“诗皆思深远而有余意,言有尽而意无穷”(《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引《吕氏童蒙训》)的表达效果。
    当“冠带自相索”的情况出现在身边,同门宦海侥幸,一朝得势,却不念旧交,不相援引,平素旧好皆化虚浮,得势后与失意中的云泥之别放大了游子生活的孤独与痛苦,《明月皎夜光》之作便自怨愤中出。“白露沾草”、“寒蝉鸣树”的悲秋季节,皓月挂空,皎兮清冷,同门宦达,于己则求仕无门的现状使游子的心情苦闷非常,形单影只在月朗星稀的秋夜里更显寥落,诗境颇类李太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作前八句景物描写凸显了节序时令的推移,写作主体对人情世故无常变更的慨叹使寂寥之秋更添悲感。
    通过对成词成语不着痕迹的化用,“昔我同门友”四句有关事实的叙述成功将丰富的内涵纳入简约的语言中。《诗经·邶风·北风》中“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其虚其邪,既亟只且”,由这一成语的化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昔时共患难,同门之交绝不仅止于握手言欢的简单,更存有一种贫贱不移的期许,这在讲究气节、重视交谊的东汉文人眼中极为珍贵。但就是当时的“携手好”在“高举振六翮”后“弃我如遗迹”,《国语·楚语下》有“(楚)灵王不顾其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在这样的成语环境下,“遗迹”极言毫不顾念的语言张力便显得尤为巨大,更深刻地展现出对“同门友”的揭露和批判。
    夜空中有“箕”、“斗”、“牵牛”星,形似箕却不可扬米去糠,状似斗却不能盛酤量酒,牵牛非牛,不可牵车负轭,三者都是有名无实的事物,正如所谓“同门”之谊。古“金石之交”取“金坚石硬”之含义,而事实上,昔时交情的浅薄脆弱远不及期待中的坚若磐石,仅挂“同门”空名,远不副实、虚而无物。诗作后四句将诗人关于交友不终的怨望物化,抽象迫切的真情在具体可感的外物比拟下恰切地传达到读者的阅读观感中。诗歌通篇流畅自然,“兴象玲珑,意致深婉”,于朴拙中见文人秀雅之思,“深情远意,隐见交错其中,且结构天然,绝无痕迹,非大冶熔铸,何能至此?”
    《古诗十九首》的创作者们真情而发且以真语语真情,“语言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矣”(《四溟诗话》)。比兴之运用,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巧妙恰切;烘托映衬,着墨不多,平易淡远却耐人寻味。诗歌在表情达意及行文脉络上皆本源于寻常人的思维逻辑,展现出文学作品中人性的一面,贴近受众又含蕴无穷,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独特的里程碑式篇章。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译注:《诗经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2、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明]胡应麟:《诗薮》[M],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
    4、[北宋]胡仔纂辑,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5、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6、[明]谢榛著,宛平校点:《四溟诗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