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国教师 自编自导化虚为实
自编自导化虚为实

来源:中国教师 作者:蔡月燕

        

      要:我们常说“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神气”中的“精华”“神气”说的就一个字“神”。语文教学的“神”集聚于文言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语文考试大纲》要求的“而、乃、乎、且、所、为、以、于、则、者、之、其”等12个虚词的词性、语法功能、具体含义等,拟用系统归纳、中英联袂、精编口诀、确定位置等四种教法。

    关键词:文言文;虚词;四种教法

    文言虚词教与学的现状:

    文言文难学,对于职高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当前职高生学习文言文的表现是:(1)只抓住单元和课文后练习题中涉及的有关虚词予以训练,仍然采取传统的学习模式;(2)只会死记硬背,同一个虚词在这篇文言中,在这固定的句子中的意思能记,可换一个句子就迷糊了;(3)学生心中只有零星的碎片,一般职高语文老师将在某篇课文中出现的虚词,依照其所处的语言环境进行讲解。

    我从多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感到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程度, 很重要的一点取决于教师的教法是否得当, 为适应新的发展,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不能再死板地对虚词语法作用进行逐句逐条的解析,改革文言文虚词教学刻不容缓。在实践中我摸索了一些方法:系统归纳——“死”去“活”来,精编口诀——方便记忆,中英联袂——互通语法,确定位置——辨析准确。

    一、系统归纳——“死”去“活”来: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语文考试大纲》:试卷内容比例古代诗文阅读约10%15分)。《考纲》要求的文言虚词有“而、乃、乎、且、所、为、以、于、则、者、之、其”12个。职高生一进校门,我们一开始教文言文时就系统的罗列出12虚词作用和意义的表格:

    这张表格我们语文组的老师将它打印下发给学生,作为校本资料要求学生每日晨读必须诵读一次,死磕、记熟、记透。再辅以习题进行训练, 学生也可以在课外联系中主动地据此表去掌握一些虚词的用法。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就形成了一种习惯。

    二、中英联袂——古今互通

    由总表我们可以归纳出来12个文言虚词期中语法功能为介词的有“于、所、为、以” 介词是一种用来表示词与词、词与句之间的关系的虚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介词词组,在句中作状语,表语,补语或介词宾语, 介词起标记作用,依附在实词或短语前面,共同构成“介词短语”。古代汉语介词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于”的宾语不能。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于”字介宾结构除了表示对于、关于的意义要作状语以外,其余(如表处所、时间)则多作补语;而“以”字在介宾结构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作状语,也可作补语。例如“于”字所构成的介宾结构:

    乃设九宾礼于庭。(在)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跟)

    以上3个句子中“于”后所带的都是名词或代词或名词性的词语,从句子结构成分来划分都属于介宾结构。而根据现代汉语语法介宾结构应该充当句子的状语,应该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所以从文言特殊句式角度看,以上7句都属于介词结构后置句又称状语后置句。

    可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提到介词,学生们群起而问:什么是介词?是的职高生能知道名词、动词、形容词这些实词已挺不错了。我们这时候不防结合一下英语中的“atinonfromtounder”等介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且也解决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句。比如我在家里学习一句:

    I study at home .

    ②吾       

    很明显“在”这个介词后面跟着“家”这一名词,构成介宾短语“在家”然后一起修饰限制我学习的地点。而学习在此句中充当谓语动词,限制谓语动词的句子成分称为状语。将现代汉语的句子作为参照物,那么英语语法和我们的文言语法是一致的:状语后置。

    三、精编口诀——方便记忆

    可是事实情况是对文言有畏惧心理的学生他们连哪12个文言虚词读记不住,练习考试碰到时就瞎蒙。从来不会去反思一下这个虚词是不是考纲里规定的?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在学习实践中还编了一些顺口溜即所谓“口诀” , 学生们觉得有意思, 学起来有兴趣。实践证明, 效果较好。整理如下:

    总句——①之乎者(也)②所以而且③其乃为则于。

    总句用意想通过情景设置希望学生摇头晃脑记住这12个虚词。正如布鲁纳所说:“学习是一个主动过程,对学生学习最好的激发乃是对所学材料的需要”。这里需要就是指兴趣满足。“学生的心灵深处存在着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1〕有人说:“兴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足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还有些个别字的顺口溜如:

    1.“而”的用法口诀是:“而”字当连词, 代、并、顺承、修、转折(学生这样记:儿子当莲子,带病顺承修(不要)转着)。

    2.“于”的用法口诀是:“于”字最专一,此生只为“介”用法有七义, 在、向、跟、从、被、对、比(宰相跟从被对比)。

    “之”的用法口诀是:“之”字很活跃,常代人和事,有助定宾补,主谓取独立,处在地点前,想到往那边。

    3.“以”的用法口诀是:“以”字五用法因、凭、拿、用、把。

    4.“乎”助人做大事,囊括“于”七义,还有那吧吗呢!自从开始自编自创口诀后,有学生还努力的啃词,主动地创编口诀。师生其乐融融,“之乎者也”有条不紊, 易学易记。

    四、确定位置——辨析词性

    在文言句中的虚词用在不同的位置同一个虚词的意义变化很大,一般来说:

    1.句首的虚词,主要是提示读者下文陈述主体将开始进行议论,在议论的过程中,陈述主体表明自身的主体情感、态度和认识。有些虚词还表示因果关系的逻辑思维连接性的标志;

    例:嗟夫!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2.句中的虚词,大多是指制造虚灵、空白、节奏的连接性言语标志;

    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句末的虚词,是指表达言语主体的情感、态度和语气;

    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典型的虚词“以”在同一篇课文中却呈现出千姿百态

    例如《游褒禅山记》中带“以”的句子为例:

    ①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④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⑤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这里的①⑤句中的“以”位于一半句中的句首,又处于名词性词组前,依次为“缘故、它(山)、他(求学的人)、事(古书没有保存下来这件事)”这时的“以”应该作介词:解释为①因为⑤因为。④⑥⑦句中“以”都放在句子中间,且分别处在动词“入”形容词“近”动词“止”“相”的前面,根据语法结构“以”就当连词解释,作用相当于“而”。我们判断“以”是否当连词词性时,我们不妨用“动一(以)动”“行(形)一(以)行(形)”“试(事)一(以)试(事)”这个人口诀来判断,意思是,记住“以”做连词时它前后词的词性或成分是一致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字字求索”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和我的学生们慢慢积累基础,领悟语法,创编新法,勇于实践,以提高我们的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孙春成.语文课堂立体教学模式[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256.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66.

    3〕刘斓升.中学语文文言虚词教学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虹桥职业技术学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