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国教师 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成长
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成长

来源:中国教师 作者: 景丽

    [摘要]    活动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是教与学的中介。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精心指导学生的活动过程,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自主探究,为儿童的学习创造一个广阔的、开放的空间,让孩子在生活化的活动中感悟、探究、发现和体验成长的快乐,从而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以积极的态度成长。

    [关键词]       活动、实施、载体、中介、教学、生理、心理、特点、课堂、氛围、参与意识、丰富多彩、形式、过程、自主探究、感悟、发现、体验、快乐、生活、积极、成长

    活动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是教和学的共同的中介。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教科书不再作为知识的载体供教师讲授,而只作为引发儿童思维的工具和材料,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儿童更多地是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靠听讲来学习。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设计儿童需要的,乐于参与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帮助他们在活动中成长。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任何教学活动总是伴随着师生间认知、态度、情感、言行等的相互交流,从而形成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心理氛围,作为教师我们要蹲下身了和孩子交谈,要和他们一起游戏、一起欢乐、一起体验、一起成长。陶行知说过“你要想了解小孩子,一定要先成为小孩子。”我们要在课堂上或活动中理解孩子的行为、关注孩子的表现。例如,在学习《新年的礼物》这一主题活动时,大部分同学都收到了同学们送到的卡片。这时我看见轩轩同学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闷闷不乐,我走到他跟前,看到了他做的特别漂亮的卡片,可是没看到他与其他小朋友交换,我知道这个孩子的性格有点内向,不大爱与人交流,这时,我就把他的这张卡片拿到讲台前,举着给大家看,问大家这张卡片怎么样?大家都说好,我说这张卡片是轩轩同学做的,这时同学们都用欣赏地目光看着他,而此时他的脸上也露出了从未有过的自豪感。我就问谁想和这个小朋友交换卡片啊,大家纷纷举手表示愿意,然后我就把卡片还给了那个同学,接着就有很多学生走过去把自己的卡片放到了轩轩的面前,他也把自己的卡片送到了一位他平时很敬佩的学生的面前。通过这样的活动贴近了师生、同学之间的距离,也是同学们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

    二、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低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奇、好玩、专注时间短的特点,只有做到活动多样化,才能吸引他们的积极参与。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的主题以及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力争作到不同板块有不同的呈现形式。如: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教学游戏、参观访问、讲故事等形式进行。例如,我在设计“找秋天”这一主题活动时,我先设计了“寻找校园里的秋天”,“找一找录像里的秋天”。然后回到课堂总结寻找到的秋天,根据大家寻找的秋天的特点画一幅画。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我们怎样把秋天留住呢?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了“寻找身边的秋天”的课后作业,让学生随同家长走入社会、走入大自然,把自己看到的美丽景色用不同的方式把秋天留住。从而实现主体参与活动的目的。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

    三、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的活动过程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实现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社会、观察生活,在活动中学会思考,在活动中成长。我们应把重点放在对学生活动过程的指导上:一是指导活动内容和操作方法,活动前教师要将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考虑周全,并和大家进行商议,让他们知道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二是注意活动的安全,无论是课内和课外的活动,安全都是首要的原则,特别是低年级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差,我们除了要尽量完成活动内容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三是要根据孩子的特点适当安排学生力所能及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自我价值的存在,感受思考和成功带来的愉悦。

    四、活动必须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

    新课程观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我们的活动不是要把现成的知识和道德规范传授给儿童,而是要引出研究的问题,创设探究的情景,为儿童的学习创造一个广阔的、开放的空间,帮助他们运用调查、访问、观察、比较、实验、讨论、游戏、表演等形式去感受、体验、领悟、表达,从而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以积极的态度成长。例如在第一册第四单元中“美丽的冬天”这一主题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大家首先感受到的是刺骨寒冷,然后看到的是冷清的校园,光秃秃的白杨树,走到操场触摸到的树干和墙壁都是冰凉的感觉,放眼望去在操场的周围却有着高大的依然碧绿的松树,学生们立刻跑上前去,一边摸一边抬头张望,“松树冬天为什么不落叶啊?”回到教室后,老师又让孩子们说说自己还想知道哪些植物过冬的奥秘,并按兴趣分组探究,课后孩子们交上了五颜六色的记录卡、剪贴画和自己画的冬天的植物,然后举办了一个小型展览会,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了探求知识的欲望,在活动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探究,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五、注重课堂与生活、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

    著名语言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就这样认为:从自己学习的经验看,得自课内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有30%得自课内,有70%得自课外。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安排了大量的参观、访问、调查、办展览、举行模拟表演、故事会、知识竞赛等活动内容。每一教师都决不能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就一定要把课堂与生活、校内校外有机结合起来。如《我们生活的地方》一课,就可以要求学生开展调查自己家乡的环境、物产等,再根据调查的情况写调查报告。并结合学校的少先队活动开展夸夸我的家乡美的活动等。这样的教学不仅使课堂与生活得到了整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学习不是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学到,课堂之外的社会大课堂更是学习的源泉。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活动化是培养学生走近生活,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在活动中获得锻炼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注意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评价的激励作用,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让孩子在生活化的活动中感悟、探究、发现和体验成长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回归生活》作者:鲁洁

    3、《小学德育》华东师范大学《小学德育》杂志社《在体验感悟中发展学生品德》 作者:沈玲先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东山小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