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之我见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之我见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 廖 莹

     

     

    广西凤山县凤城镇巴旁小学    廖 莹
    摘要:计算能力作为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对学生学好数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强化口算训练、分层教学、抓住联系、寻找规律是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好办法。
    关键词:口算训练、分层教学灵活训练、计算能力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把“运算能力”作为学生必须具备的十大核心素养列入其中,可见计算能力对学生有多么重要。在对学生的训练测试中,无论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还是应用题,都离不开基本的计算。在中考及高考中,很多考生明明题目都会做,但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却做不完,其根本原因就是计算速度慢,计算能力弱。学生学习数学,如果连计算都不过关,还谈什么逻辑思维、空间现象能力?可以说,计算能力在数学学习中起着确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老师必须扎实抓好学生的计算能力训练,为进一步的学习夯实基础。下面就如何抓好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做法。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今后计算速度的快慢和准确性。因此,口算训练应该常抓不懈,从一年级就开始抓,结合教材内容,一直抓到六年级。每节课前用3分钟进行口算训练,不要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只有通过不断反复的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自然会提高,计算起来就会轻松自如。利用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口算训练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听算、开火车、各种竞赛等。
    一、注重差异、分层设计习题
    不可否认,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是存在差异的,教师在教学及习题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训练。
    例如,在“小数除法”的教学中,教学习题4.55 ÷ 0.65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我设计了如下的分层教学:
    师:如果觉得自己能独立计算的,自己在草稿本上完成,不能独立完成的,从下面的练习中任选一题完成。
    1、一副三角板0.7元,2.1元能买几副三角板?
    2、1里面有几个0.7?你能动手圈一圈吗?
    3、完成下面表格

    被除数
    21
    210
    2.1
    0.21
    除数
    7
    70
    0.7
    0.07
     
     
     
     

     
     
     
     
    (学生自主选择计算,老师巡视指导)
    在讲评的环节,选择方法1的同学认为0.7元 = 7角,2.1元=21角,所以21 ÷ 7 = 3(副)。选择方法2的同学通过画圆的办法发现2.1里面有3个0.7。选择方法3 的同学通过移动小数点,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解决了问题,我紧扣这3 道练习,引导学生观察4.55 ÷ 0.65与这3 道练习题有什么联系,从而总结出小数除法的方法是运用商不变的规律,把被除数和除数都转化为整数后再进行计算。
    这样的教学方法既降低了难度,让那些学困生树立了学习信心,又使已经会计算的同学反思和验证自己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通过如此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学会思考方法,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三、“理”和“法”融汇贯通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之处,在计算教学中,如何使二者融汇贯通,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1、抓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中,许多知识点是紧密相扣的,比如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算理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字相加减”到具体的算法,以16-5.8为例,先要使学生明理:“16”的1 在什么位?6在什么位?“5.8”的5在什么位?8在什么位?那么列竖式计算时,5该对哪个位?8该对哪个位?16没有十分位怎么办?(先在个位6的后面补上小数点,再补上0。)算理讲清楚了,再联系整数减法的算法,明确算法。十分位:10-8 = 2,个位:5-5 = 0,十位1没有减就得1,这样,先讲明算理,再演示算法,学生就会融会贯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抓住方法之间的联系
    通过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推导出新知识的计算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例如,教学分数乘法(11/18*27/33)时,我们可以先复习最大公约数的知识,再复习分数乘法的法则,然后才计算这道题。在把18和27约分时,很多同学首先想到的是它们的公约数3,用3约分完后,才发现还可以用3再约一次。其实,这样做既麻烦又容易出错,如果能用它们的最大公约数9去约分,一次搞定,同理,11和33也用它们的最大公约数11一次搞定。为了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我再写出一个算式(15/24*12/25),这次学生便很快找出了24和12的最大公约数是12,15和25的最大公约数是5。
    四、灵活训练,熟能生巧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知半解,在多次训练后,学生会豁然开朗。这就要求老师不断地进行灵活的训练,稳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学生计算难免有错,如果只是一般讲评,有的同学水过鸭背,下次计算仍然出现类似错误。为此,我每次讲评作业的时候,专门把学生做错的题写在黑板上,再叫做错的同学上讲台给自己纠错,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样,效果非常好,他们再也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了。
    2.适当穿插速算法
    速算法不但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适当穿插一些速算法,大有裨益。例如:一个两位数乘以11,就有技巧。25×11=275,方法是积是三位数,个位和百位是被乘数的个位和十位,十位上是被乘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之和。(如果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再如一百以内的加法运算,一个两位数加9,那么十位数进1,个位数减1。如54 +9 = 63。这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个个跃跃欲试。
    3.互换角色
    在人们的印象中,老师永远是出题者,学生永远是做题者。但是,我们可以转换一下角色,让学生变成出题者,老师变成做题者。这样做的好处有:①通过做题,整合并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要想知道老师做得对不对,学生必须自己先算一遍,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计算能力。②要想考倒老师必然会出一些难度大的题目,而难度大的题目得自己算,这不就让学生的知识水平更上一层楼了吗?③老师有时可以故意按学生平时做错的方法偶尔错一次,逼得学生纠正老师的错误,要在算理算法上指出错误所在,这不是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吗?
    总之,计算能力是数学的核心素养之一,我个人甚至认为,计算能力是学好数学最关键的能力,是教师必须抓住不放的核心问题,对学生的一生作用甚大。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