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引导下的探究式学习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引导下的探究式学习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王淑霞

      

    问题是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的催化剂。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感知不是产生学习动力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动力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学习只能停留在表层,就不会进行深入的思考;没有问题,学生的学习就只能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就不会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所以现代学习方式就特别关注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和起点,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也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既然问题在学习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怎样促使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呢?

    一、引导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树立师生平等的原则,努力营造轻松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

    1、让学生鼓起“问”的勇气。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实践证明,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唤醒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使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面对大胆质疑的每一名学生,教师都应当态度慈祥的认真倾听,积极引导,使学生从教师的充分尊重中受到支持和鞭策,从而消除胆怯的心理和自卑的心理。若教师教态过分严肃,老板着脸上课,会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无形的压力,导致学生有话不敢说,有疑不敢问。在鼓励质疑求问的初期,学生可能会在课堂上提出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甚至会出现与教学无关的争辩,教师需要有宽广无私的胸怀和循循善诱的精神,引导学生实现从不知到知,从不能到能的转化。

    2、给学生“问”的机会。要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废止教师独占课堂“满堂灌”或师问生答的形式主义教学模式,留出教学时间,创造一切机会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要认识到过于迷恋讲的攻效,不给学生思索求问的空间,学生获得的知识是被动接受的死知识,结果只能是老师讲得快,学生忘得更快。有些人担心在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疑问,会浪费教学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随着学生自我理解、自我消化知识能力的增长,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训练初期损失的教学进度会失而复得,而学生一旦习惯了质疑思解的方法,不仅会学得很快,还会记得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为重要,更有意义。当学生在课堂上被赋予了提问的权力后,却往往由于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局限,心有余而力不足,要么提不出问题,要么所提问题不是肤浅,就是虽然很有创造性,但由于离教学之“题”太远,而影响整个教学进程,这时教师要努力增强学生的提问能力,教会学生善于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和中心问题提问,开始时教师可就教学重点进行一定的提问,或者以问引问。例如在讲授《厄运打不垮在信念》时,教师提出“我们应该学习谈迁的什么精神?”“他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学生阅读全文后提出“厄运”是指什么?是谁遭受了厄运?他有着怎样的信念?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就能围绕重点、难点提出问题,课堂学习就能把握重点,至于重点之外的问题,可留在课后提问解决。

    三、引导学生积极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学生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能够提出问题来,这远不是学习的结束,而只是学习的开始。因为,最终的目的还是要通过分析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所以,针对发现的问题,要多方设法让学生自行解决,或反复阅读,加深感受和体验,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认真思考,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或与他人团结合作,共同寻找研究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或利用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开展各类语文学习活动,加强语文实践,开辟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要适时启迪点拨,教给学生探求疑难的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使其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研讨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充分发挥主动探究的精神。

    “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益”。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旦形成和培养起来,就能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提高学习效率便有了可靠的保障。因此,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能够主动地、自觉地猎取知识,感悟人生和社会。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州市常州路小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