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来源:未知 作者:蔡志强

     山东省胶州市第十五中学  蔡志强

    历史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肩负着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重任;肩负着培养新世纪公民人文素养的重任;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而那种单纯、空洞的说教早已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早已落后于时代。现代教育在确认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目前,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多,课堂教学的任务大。如何在45分钟内使历史课堂达到新课改提出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要求,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各位历史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

    历史课程本身就是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因此在课文中不大可能向小说、演绎中那样的生动,以吸引人为目的。所以如果教师仅仅就是按照课本上的知识来教授学生们的话,想要让学生们对历史感兴趣,那基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让初中历史课更加的有意思,让学生们觉得更生动、更有趣才行。

    二、教师角色应由重知识结论的灌输者转换为重学习过程中的谋划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教师的角色。“重结论轻过程”是传统教学中十分突出的问题。传统的教学的主要活动就是讲述、板书和布置练习。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把学生看成了接受器,课程中的问答多半是复述教材中的文字,教师充当了知识和结论的灌输者的角色。在新课程要求下,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结论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在强调学生“主体”意识发挥的同时,对教师“主导”的要求更高了。就历史课而言,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如何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如何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并能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如何淡化“教”突出“学”,把教学过程变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使教师自身由知识传递者变为知识的促进者;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从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讲台走下来,和学生融为一体,共同活动,消除师生间的距离感,使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与才能;如何使班级、小组合作和个体学习各环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真正达到促进人的发展的目的,这都需要教师精心策划和组织。

    、历史课堂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在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上勤指导

    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课堂的核心。一堂历史课常常涉及许多历史知识点,包括:时间、地点、任务、事件经过及作用意义。学生在学习掌握过程中,往往感到非常困难。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上勤指导学生,经常性指导学生对一堂课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查找历史线索,利用列图表、制卡片等办法对比历史事件的异同,如在教学《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时,通过列表对港澳回归的异同,进一步让学生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

    二、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包括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新能力的物质环境(如文物、挂图、有关资料等)以及促进学生创新智能发展的心理环境如(情绪、心境、兴趣等)。在教学中,应注意几个方面。构建新型课堂,激活创新意识:建立平等、

    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纲要》体现的基本理念之一,它也是创新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开辟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的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如以讨论、辨析、导演历史剧等多种形式,诱发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中,在激发其自主意识时,刺激他们的创新兴趣。另外,教师还要允许学生对教师讲课提出的见解提出质疑,并调动学生参与,如引导若干学生支持或反对教师的某一观点,通过有序的积极辩论,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能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调动学生的潜意智能,使之成为创新思维的策源地。

    只有教师转变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学中要坚持让学生“动”起来,把学生看作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就一定能搞好历史教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