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努力营造“无为而为”的教学境界
努力营造“无为而为”的教学境界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刘军

     

    【摘要】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这样一个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下,崭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首次鲜明地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使学生得到充溢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悦,使他们他们自然地全心投入到学习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并在老师的适时点拨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不教而教,无为而为目的。

    【关键词】教学  无为而为  学生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中提出自己的“无为”主张。在这里,“无为”虽然是针对“有为”而言,但并非“不为”,而是希望通过“无为”的方式来达到“有为”的效果。现在如果用老子的“无为”观去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其实还可以得到些许启示。我以为“无为而为”就是强调教师要以“无为”促进学生的“有为”,学生的“有为”同时也是教师的成功,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的有所为。教师表面上的、有形的“无为”,隐含着实质上的无形的有为。我们的教学需要要进入这种“无为而为”的境界。怎样达到这个境界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

    达到“无为而为”的境界,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最通俗但又宝贵的教育经验。

    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实现“无为而为”的教学,还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记得有句名言:“自信心是比金钱、努力、家世、亲友更有效的条件,它是人生可靠的资本,能使人努力克服困难,排除障碍,去争取胜利,对于事业的成功,它比什么都更有效。”这句话告诉我们自信心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学生正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从心理上来说,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他们希望听到一些带有鼓励性和表扬性的语言。我一再激励学生不要把面对问题当成困难,而应看作挑战,这样,学生就会充满信心的去克服它、战胜它。

    三、树立 “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主张“无为而为”的原则,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只要能促使学生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就是我们教师的成功。如果把学生看作一辆汽车,我们不能用一根绳子将它背着向前,而要用钥匙开启动力系统让它快速奔驰。“人之处,性本学”。每个学生都有“好学”的天性,都蕴藏着学习的潜能,我们要去充分挖掘。教师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习尽可能的自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保证他们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人格空间和学习空间;同时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自我意识的产生,并不断强化。在生本课堂,不是“教”决定“学”,而是“教”引导“学”,为“学”服务。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少预设性多生成性,课堂成了学生生长的地方。学生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成了可点燃的“火把”。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为要想达到“无为而为”的境界,孩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基础。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的封建家长式的权威意识,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绝对的服从心理、惰性心理、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等。究其根源,在于我们教师观念的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如今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接受信息广,老一套的封建家长式的教学早已不适应了。据此两点,我们就要敢于且必须放下架子,勇于丢掉面子,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学生只有在多说、多写、多做的锻炼中,也只有允许学生在说错、写错、思错的宽松的训练过程中,才能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我在近几年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创造此种情景,例如:与学生建立坦诚、平等的兄长、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无话不谈,激烈争辩的课堂氛围,敢于说“不”、敢于提出尖锐的问题的思维习惯等等。这样,不但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样地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尊敬和亲近,也迎合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了学生的潜在主体作用。因此,在我几年的教学中,学生不但觉的学的轻松,而且学的愉快,学的主动,成绩也名列前茅。

    五、教会学生学习。

    坚持“无为而为”教学境界,要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们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所以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如果把知识看做地瓜,我们不能只顾往学生兜里塞地瓜,而要教会学生种地瓜的方法。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我在教授《伟人细胞》时,要求学生第一遍自读,感悟探究:贾里的伟人细胞表现在哪里?第二遍自读,感悟探究:为什么贾里实现伟人的三次计划都失败了?第三遍自读,感悟探究:贾里意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每一遍自读,老师都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给学生读书和探究思考的时间,有的学生探究思考得不理想,老师就让学生多读几遍,有时要求默读,有时抓住关键情节齐读、范读。由于学生有自主读书、深入思考的时间,因此,在交流时,学生有话可说,甚至连平时不常发言的学生都提出了一些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探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回自我,发展个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我们的学生就“动”起来了,我们的课堂也就“活”起来了。

    六、点拨少而精。

    教师的“无为”是要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适时点拨。所谓“精讲点拨”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少讲,不要代替学生包办一切,把现成结论直接告诉学生,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地观察、操作、思考、探索,多思深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体味成功的喜悦。教师则应在关处和疑难处加以点拨指导。这样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初步实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这个最佳时机是在学生产生困惑依靠自身的力量不能解决的时候进行点拨,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我们坚决不讲。俗话讲勤快妈妈养懒女儿。同理,有时教师的过多讲解,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锻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反,是剥夺了学生成长的机会,所以,有时教师不妨“懒”一点,不妨少讲一点,而让学生自主一点。这正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精讲点拨,是为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开展逻辑思维活动和形成基本技能而进行“搭桥、铺路、导航”,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使学生主动实现学习目标,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总之,“无为而为”是要求教师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教育者表面的无为行有为之实。主张教师的“无为”,不应该成为教师责任心不强的借口,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要求教师有更好的教育教学艺术,他要求教师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他要求教师创设情境,而不是灌输;他要求教师努力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口渴,然后将他们引向河边,而不是将还没有发现自己口渴的学生的头强制地按到水里。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自然,而不是负担,“只有不成为负担的东西才能成为永恒,只有无一丝一毫不自然的东西才能永远与你在一起。”

    参考书目:

    ①《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一卷,第四卷,  湖南教育出版社。

    ②《语文教育学》 主编谢象贤   浙江教育出版社

    ③《教育走向生本》 郭思乐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作者单位:济南市济阳区曲堤镇中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