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巧问,助推幼儿STEM活动深度探究
巧问,助推幼儿STEM活动深度探究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徐丹

     

     

     

       

     

    【摘要】STEM教育活动是一种基于活动、项目实践、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目前在幼儿园已得到了初步的落实与发展。但在实践过程中,如何让STEM活动在幼儿园有效、深入地开展,一直是老师们思考的问题。笔者尝试通过巧设究因性问题,找寻问题症结;点拨启发性问题,探寻解决方案;抛出挑战性问题,促使经验升级;铺设发散性问题,延展幼儿思绪四大策略,助推STEM活动深入有效开展。

    关键词STEM   问题   深入开展

    STEM活动强调运用科学、技术、数学等知识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真实、有意义的问题。实际操作中,如何助推幼儿深入、有效地开展?我们认为教师巧妙的提问,能起到积极、高效的作用。下面我用实际案例来阐述。

    一、巧设究因性问题,找寻问题症结

    究因性问题一般指能引发幼儿究因思考的问题,大多以“为什么……”作为问题的形式。孩子们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遇到问题时,往往不能清晰判断出问题的症结,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提点,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续探。

    幼儿园南操场有一把秋千椅,孩子们总抢着玩。孩子们感叹:要是多几架秋千那该多好啊!拉拉说:“我们自己做吧,这样就都有得玩了。”她的建议得到了热烈响应。于是STEM项目活动——秋千的制作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首先,孩子们根据幼儿园的秋千,分小组自己设计制作方案。用什么主材料做秋千呢?有孩子说,用木板做,幼儿园里的秋千就是用木板架起来的;有的说,用纸盒也可以,直接坐到盒子里,就像摇篮椅一样;还有的说,用PVC管,幼儿园里的许多架子就是用PVC管做的。

    于是三组孩子忙碌起来。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孩子的秋千没一把成功的。PVC管秋千只有个雏形,木板秋千椅还是散架的,纸板秋千倒是做好了,可是一坐就破,一直处在修理中。

    面对这种情况,我抛出了一个究因性问题:为什么你们的秋千椅都失败了

    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说开了:PVC管组的孩子说:“PVC管太粗了,我们总是插不牢;好不容易插牢了,又总是倒掉。木板组的孩子说:“木板很难拼接,用钉子钉太难了,而且即便钉牢了仍会动的。”纸盒组的孩子说:“纸板不够牢,我们一坐就破了,只能给洋娃娃坐。”

    分析:此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缺乏对问题症结的归结能力。如缺乏对材料本身是否合适的质疑,以及对什么材料能做秋千的判断。在教师究因性问题的提示下,孩子对不成功的原因进行深度思考,对制作材料的合适性进行了分析与反思,从而明确提出了纸板盒秋千只适合洋娃娃坐、木板太难拼接等结论。这种比较、发现、得出结论的高级思维能力就是STEM活动的精髓之一。虽然制作失败了,但失败也是一种学,对孩子而言,在失败中获得经验非常重要且敢于质疑、能够反思都是及其重要的意识。而老师的一个究因式提问,就开启了幼儿的究因思考。

    二、点拨启发性问题,探寻解决方案

    启发试提问就是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引导孩子调用已有经验,主动寻求解决方案,我们可以什么怎样哪些方式提问。STEM活动中,如何引导幼儿大胆设想、主动尝试,有针对、有步骤、有成效地解决问题,“启发性提问”起着重要的作用。

    1.“启”,激活经验

    在用PVC管做秋千椅的过程中,孩子开始时用了四根PVC管做脚,可是架子一碰就倒。孩子们试了好多次,不管怎么小心翼翼地摆放,架子脚不是往里歪就是往外歪。看到这种情况,我马上指着四只脚问:“怎样才能让脚不歪来歪去呢?上次你们用雪花片搭人民大桥,是怎么解决脚站不稳的问题的呢?”“哦,我知道了,把它们连成一个框(形)就行了。”于是孩子们马上找来PVC管,把脚连成了框形,这下秋千架子再也不倒掉了,孩子们大大地松了口气。

    孩子的经验是零散不成体系的,很多经验在孩子头脑中处于休眠状态。如何激活它们,需想办法,而启发性问题,有很好的效果。此活动中,教师的启发式提问,唤醒、激活了幼儿的已有经验,让他们将已有经验迁移过来解决了难题。

    2.“启”,明了败因

    解决好“脚”的问题后,孩子们开始着手绑坐板。可是新问题又出现了,坐板是侧倾的。怎么回事呢?经过仔细观察,孩子们终于发现是挂绳有长短造成的。他们剪了两根一样长的绳子来挂坐板,可奇怪的是坐板依然侧倾。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孩子们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问:“绳子一样长,绑上坐板怎么就有长短了呢孩子们观察后终于发现绳子绑法不一——一侧绳子绕了四圈,另一侧绕了三圈。于是孩子们将绳子统一绕三圈后打结。哈哈,这下坐板平了。

    这一环节,孩子发现坐板侧倾的问题,基于仔细的观察并运用比较的方法,很快解决了挂绳有长短的不足。但对于挂绳的绑法,孩子们却并不能一下子领会。教师及时的启发式追问,使他们的目光终于在问题的症结处聚焦,引导他们最终攻克了难关。

    3.“启”,走出困境

    绑好坐板后,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坐了上去,可是“吧嗒”一声,绳子断了,孩子们感叹道:“哎,绳子太细了,粗一点就好了。”于是他们去了运动材料库找来了攀岩用的粗绳子,可是绳子太粗了,打不了结。合适的绳子一下子找不到,挂坐板搁浅了,怎么办?一天我提出:“找不到合适的绳子,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绳子牢固?”孩子们想了想说:“有了有了,我们把很多根细绳合起来,绳子就牢(固)了。”于是孩子们进行了一次次尝试,最终成功地用十根细绳编成了适合打结的粗绳。秋千椅终于成功了,孩子们异常开心。

    此环节中,教师抓住了幼儿急需解决问题的契机,用一个简单的启发式问题,为孩子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让孩子进行针对性思考,帮助其摆脱了困境。

    制作PVC管秋千椅的过程中,教师实时跟进,适时介入,针对幼儿遇到的各种问题,有针对地运用几个启发式问题,助推幼儿深入探究“启智”在此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三、抛出挑战性问题,促使经验升级

    挑战性问题是指能激发幼儿的斗志,引发幼儿进入更深思索的问题。形象点说就是“跳一跳,能摘到的苹果”,一般以“你能……”“你敢……”等形式来提问。挑战式问题助推幼儿活动向更高层级发展。

    1.挑战中的新创想

    第一架秋千完工后,孩子们异常兴奋,都抢着玩。可大家仍然觉得秋千不够玩,于是我趁机说:“你们能不能做一把可以多些人玩的秋千?”孩子们觉得这个主意非常好,欣然接受任务。讨论后,孩子们设计了一架挂两个加长坐板、同时可坐四人的秋千。带着美好的愿望,孩子们热火朝天地投入到了第二把秋千的制作中。因为有了第一把秋千的制作经验。第二把明显容易多了,没过几天就完工了。

        此案例中,奔着“能多人玩”的新目标,孩子们成功制作了这架升级版秋千。他们制作第一架秋千的经验已经“更新换代”了。这种促使“跳一跳够苹果”的挑战性问题,让孩子们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挑战中的深思索

    四人秋千完工后,孩子们立马玩起来。可又出新问题了,两个孩子同时坐上去,秋千一下子变得摇摇晃晃,绳子还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上面的PVC管都弯了下来。孩子们吓得赶紧跳下来,纷纷叫嚷:“秋千要塌了!”于是我趁机追问:“让秋千椅不摇晃吗?孩子们说:“超重了。”“怎样才不超重呢?”孩子们又叽叽喳喳地讨论开了:“可以规定重量,电梯就是有重量规定的。”我又追问:“你能规定出坐秋千的重量吗?”“能!”他们还真有办法,竟用自己的身体作重量砝码,进行一次次的尝试。“我是46斤,坐着嘎吱嘎吱不响啊。”“我60斤,嘎吱嘎吱响了” “那规定重量……”最后孩子们规定,两边只能各坐1人,一边不能超过50斤;两边同时坐人,总重不超过80斤。最后,两人秋千椅成功荡起来了。秋千上挂起一块告示牌,上面画着:一边不能超过50斤,两边不能超过80斤。

    在两座秋千的案例中,当孩子发现秋千承受不了四个人的重量时,教师用能让秋千椅不摇晃吗”的问题引发幼儿对秋千承重问题的思考,根据孩子的讨论情况,师又用“你能规定出坐秋千的重量吗”的问题,对孩子提出了又一新挑战。这种“解决问题——出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过程,激发幼儿不断挑战自我,做出新的思考与调整,形成螺旋式上升的经验通道,有效地推动了STEM活动的深度发展。

    四、铺设发散性问题,延展幼儿思绪

    拓展性问题是指能拓展幼儿的思路,产生新想法的问题。当幼儿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操作亮点或创新表现时,教师在肯定的同时,可铺设拓展性问题,向幼儿提出“还有什么”、“还能怎么样”等问题,激活幼儿的创新思维,将幼儿由已有成功向更多、更妙的思考与操作上引导。

    如制作完两座秋千后,老师马上追问:“你们还能做出别的椅子吗?”于是孩子们立马展开了资料收集活动。有的搬来了网上用报纸做椅子的新点子,于是孩子们从园长妈妈办公室里搜罗来了一大叠报纸,“报纸太师椅”、“报纸沙发椅”诞生了。有的在抖音上看到奶粉罐椅,于是“奶粉罐按摩椅、奶粉罐小凳子”接踵而至。还有的则因地制宜,用幼儿园的现有材料做椅子,如用混龄运动里的木板做了“木板椅”,用娃娃家的软垫做了“沙发”和“美人榻”,用跳跳球和软棒做了“弹簧椅”和“跳跳椅”,更有的拆来自己小自行车的轮子,决定做一把“轮椅”。总之各种各样的椅子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了出来,孩子们乐此不疲。

    这个STEM活动《各种各样的椅子》,让我们欣喜地发现孩子的成长。

    首先,孩子们发现问题关键的能力增强了。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遇到问题,能细观察、深思考,明确问题的关键,定出合理对策,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明显增强。

    其次,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了。他们能针对问题,多角度思考,采用多种方法应对,高效率解决问题。这种孜孜探寻与有力解决的能力,令人欣喜。

    再次,孩子们创造能力提升了。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的经验不断积累,新的想法不断产生。为着新目标,新愿望,孩子们做计划,查资料,备材料,操作试验,不断让创想成为现实,同时又为新创想提供新素材。

    这就是教师巧设问题的魅力所在,STEM尚在进行,我们的探索永不止步!

    【参考文献】

    [1] stem+课程的系统解读.上海教育出版社

    [2] 《给予实践的stem教学模式》.上海教育出版社

    [3] 《早期SETM教学》{}莎莉.穆莫著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单位:绍兴市上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