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建设一所好学校 ——论好学校的经济学标准与建设好学校的基本路径
建设一所好学校 ——论好学校的经济学标准与建设好学校的基本路径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黄先进

    重庆市徐悲鸿中学校   黄先进

    【文章摘要】:什么是好学校?这一直都是整个社会备受关注和争论的问题。政府有说法,公众有看法;百姓有口碑,师生有感受。不同的人群,对好学校认定的指标与评价的标准是不同的,也是多元的。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一所好学校的经济学标准,分析和研究建设一所好学校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好学校;经济学;基本路径

    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风笑天认为,所谓研究,简单地说就是一个认真地提出问题,并以系统的方法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1]

    什么是好学校?利益主体不同,对学校的期待就不同,什么是好学校的判断就更不同。[2]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以义务教育初中学校为例,从实践研究中,去回答什么是好学校,探讨好学校的标准,研究建设好学校的基本路径。

    一、问题提出,什么是好学校?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如果一所学校的资源配置效率高,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目的,这样的学校就是一所好学校。

    资源配置率高应该有四个表征,即:分工适度;规模适度;范围适度,以及制度创新与理念领先。而制度创新与理念领先,在实践中,也就是一种代表一种先进文化。为此,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并结合初中办学实践,我们认为一所好学校应该是:有适度的分工、有适度的规模、有适度的范围与先进的文化。

    经济学认为,分工经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制度经济都是学校对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并且,可以把它们作为衡量学校硬资源与软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工具。[3] 其中,所谓的制度经济,从具体的办学实践中去理解,也就是制度创新与理念领先的经济,为此,我们以为,可以把制度经济也称为文化经济。

    下面,我们以经济学的视角,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去分析和研究建设一所好学校的基本路径,以及好学校的经济学标准。

    二、建设一所好学校的基本路径

    经济学认为适度的分工、适度的规模、适度的范围与先进的文化,能让一所学校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的目的,这样的学校就是好学校。结合具体的办学实践我们认为,要建设一所好学校,应该有以下四个基本路径。

    1.适度的分工,力求最佳的办学质量(或分工经济)

    劳动生产力的改进,几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亚当·斯密)。分工与合作,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分工意味着合作,合作暗含分工。分工与合作,都是人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主要路径。

    我们应该看到,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有这样一个特点:个体劳动,集体成果。学科教学大都是由学科教师独自完成,而升学的考试评价,则往往是以总分高低排序来认定的。同时,学校管理工作的主体是部门管理,部门管理当然需要明确分工;而部门开展的工作,则往往需要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当部门合作,才能构成学校管理工作的整体。

    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认为:学校通过适度分工,力求最佳的办学质量——是建设好学校的基本路径之一。

    如何实现适度的分工?结合初中办学实践,主要举措有:

    1)教学质量建设的适度分工

    我们既要考核单分有效与平均分,也要考核双分有效与提升总分。

    单分有效与抓平均分,就是质量建设在学科教师之间的分工。单分有效,简单理解,就是要培养学科尖子生;抓平均分,这里指提升班级学科的平均分,特别要关注学困生的进步——这两点,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个体劳动,实践中主要的抓手是年级学科组织的建设,进行学科质量考核。

    双分有效与提升总分,就是质量建设在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双分有效,简单理解,就是要重点提高目标学生的薄弱学科成绩;提升总分,是因为升学录取,是以总分高低作为录取的依据——这两点,需要学科教师之间密切配合,在实践中主要的抓手是建立起班级工作组的机制,实施班级质量捆绑考核。

    为此,从质量建设方面,通过教师的适度分工,力求实现最佳的教学质量。

    2)职能部门管理的适度分工

    我们既对职能部门的执行力的效能进行考核,也要对职能部门以质量目标达成,进行捆绑式考核。

    所谓学校管理,其本质就是学校职能部门的管理,而执行力就是部门的管理能力(效力)。为此,我们在优化治学校治理结构中,提出赢在中层的战略。

    部门管理首先需要执行力,执行学校的决定、执行学校的制度。对部门执行力的考核,其实,就是对部门分工后的职责进行考核,强化各司其职、职责清晰,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的常态格局。

    为避免过度分工,过多强化部门的边界影响到学校整体的管理效能。我们以质量目标的最终达成,作为对部门管理考核的核心目标。对分工明确的部门进行捆绑考核,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导向合作,激励团结,树立教育教学才是学校中心工作、育人质量才是管理质量的战略思想。

    为此,从管理效能方面,通过部门适度的分工,力求实现最佳的管理质量。

    2.适度的规模,力求最佳的办学品质(或规模经济)

    提高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不过,经济学告诉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地认识到,办学规模增加会让办学的成本下降,学校的办学效益会增加。这在经济学里称为规模经济,在学校,我们可以称为办学的规模效益。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懂得,当办学规模增加到一定程度,办学的成本反而会增加,进而会导致办学的效益下降。

    为此,在规划学校规模时,应充分考虑学校的管理能力、教师队伍的质量与数量、教学设备设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们以为,当一所学校实现有规模的质量(例如上重点线的学生数稳步增加),或者实现有质量的规模(例如上重点线的比例在稳步提高),都应该是学校办学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规模经济,较好地体现出学校办学的规模、效率和质量三者有机统一,这也就是办学实践中,我们常常提到的所谓的办学品质。

    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以为:通过适度的规模,力求最佳的办学品质这也是建设好学校的基本路径之一。

    如何实现适度的办学规模?在具体的实践中,关键是要认真研究办学规模与办学品质之间的关系,制定出学校的近期、中期与远期发展规划。

    具体的举措有:

    1)适度的办学规模:控制班额、班级数,调控师生比

    在重庆市,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于201491日发布了《重庆市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对城镇基础教育设施中,提出小学和初中办学规模均不得超过48个班的标准。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在渝教基〔201169号《重庆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试行)》的通知中,对义务教育学校的班额进行了规范,提出小学班级人数≤45,初中班级人数≤50

    在对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合格区县验收十大核心指标中,第九个指标就是小学师生比为1:19.5,初中师生比为1:13.5

    基于办学的规范性与办学的科学性,我们认为,基于以上的班级数标准、班额限制、师生比才是适度的办学规模。

    在班级授课制的大格局下,适当的师生比,才有可能面向人人;适度的班额,才能够去发展人人;适度的班级数,才会有更佳的育人质量。

    严格遵循这样标准的学校,就是一所规模适度型学校。适度的规模,为实现办学品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适度的质量提升计划:要制定稳步发展的质量计划

    首先,我们要认真研究有规模的质量与有质量的规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有规模的质量是指在取得办学质量提升、办学效益提高的同时,可以适度增加规模,力求更大更多的办学效益;而有质量的规模,是指在提高办学质量,取得较好的办学效益的前提下,要严格控制好发展的速度与办学的规模增加,力求稳定而优质的办学效益。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力求有规模的质量,应该是一所成长型学校的办学愿景;力求有质量的规模,应该是一所成熟型学校的办学愿景。

    其次,得基于学校的发展实际,制定一个适度的质量提升计划。

    以重庆市徐悲鸿中学为例,对质量的提升,该校制定了包括毕业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考评,校本课程选修学分达标标准,以及学生学业成绩进步评价实施办法等等。其中,我们看到中考上国家重点高中的比率这一个指标。在01年、02年、03年、04年,分别为57%68%76%78%,而在0506年、07年,分别为77%78%77%

    从连续四年比率的稳步增长,到近期连续三年比率稳定在77%上下,我们可以判断,徐悲鸿中学是一所从发展成长型迈入发展成熟型的学校。

    经济学告诉我们,在办学实践中,既要懂得质量提升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更要懂得质量提升的指标不可能永远是增加。

    因此,重庆市徐悲鸿中学在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对上国家重点高中的比例这一指标确定为:不低于77%。对这个指标的确定,让我们的老师看到学校符合教育学与经济学规律的科学决策,也让大家对未来充满信心、满怀希望。

    3.适度的范围,力求最佳的办学效益(或范围经济)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范围经济更多的是指一材多用思维。[4] “一材多用就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4]

    适度的学校经营范围,可以增加学校产出种类(数量),降低学校生产的平均成本,提高学校硬资源要素配置效率。[4]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在适度的学校经营范围内,通过提高学校产出不同种类产品的质量,也是降低学校生产的成本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学校硬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重要路径。[4]

    不过,从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除国家规定的培养内容与培养目标之外,中小学很难有、也不应该会有自行增加的(其他的)培养(经营)目标(产品)。

    以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学校为例。

    首先,我们一起看看初中学生的毕业走向,一般会有四个方向:一是升入国家重点高中;二是升入国家普通高中;三是升入国家职业高中;四是只毕业进入社会。

    如果仅仅从初中学生毕业走向看,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初中学校有四个具体的培养目标(产品)。而四个不同的培养目标,其实也就是初中学校的培养(经营)范围。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学校,既不能擅自增加(范围),也不能自行设计其他培养目标(产品)。

    为此,我们认为,在中小学校探讨经济学上的所谓范围经济,其价值和意义,应该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端正学校的办学思想。用教育经济学的语言表述为:中小学办学(经营),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范围),并且要把不同的学生,都要培养成为社会主义需要的(不同的)合格建设者和(不同的)可靠接班人(经济学称为不同的产品,同时,我们还不能培养出废品和残次品);二是让更多的学生,能考入更好的学校。

    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以为,适度的范围力求最佳的办学效益,就中小学办学实践来看,具体体现为:中小学坚持要每位学生都重要的办学思想,把不同的学生,都要培养成为社会主义需要的不同的合格建设者和不同的可靠接班人,并且让更多的学生考入更好的学校,力求最佳的办学效益。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适度的办学范围,力求最佳的办学效益——这也是建设好学校的基本路径之一。

    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研究学校的范围经济,就是要指导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既要面向人人,有教无类;更需发展人人,因材施教。

    4.先进的文化,力求更好的办学格局(文化经济)

    从实现学校软资源有效配置的维度,就很有必要去研究,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师师合作、师生合作、家校合作、生生合作,进而更好地达成个人成长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的统一。

    学校制度与校长的办学境界、师生个体的人生境界,就构成了学校文化的内核。学校制度是学校文化的根基,境界(校长的办学境界与师生个体的人生境界)是学校文化的灵魂。

    文化,即以文化人。构建先进的文化,就是一种很重要的对策。文化具有激励、约束师生言行的作用。在学校,文化是思想,文化是制度,文化是境界,文化是空气,文化更是一种场。人们不一定总能直观看到(物化)它,但是,师生能时时刻刻感受到它的存在。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文化,我们以为,学校文化没有对错之分,只有能否更好激励师生发展,能否更有效达成学校目标之间的差异。所谓学校的先进的文化,我们认为应该有四个表征:一是反映规律,二是被师生广泛认同;三是能约束和限制个人趋于自利的言行;四是激励进步与绩效。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构建起先进的学校文化,实现学校软资源有效配置,力求更好的办学格局,也是建设好学校的基本路径之一。

    1)建立适合的学校制度:探索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好的制度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具体讲,好的制度可以约束人,减少合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好的制度可以激励人,避免合作中的囚徒困境;好的制度,能激励人,会促进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

    衡量一种学校制度是好还是不好,主要看这种制度是否基于学校的发展实际既能激励师生发展的主动性,也能约束师生的行为,通过促进教学相长,师生进步,进而达成教育的目的,实现学校的优质发展。

    任何一种制度不一定适合任何学校。在学校制度建设的具体实践中,适合的,也许才是最好的。

    因此,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具体研究,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阶段构逐步建起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制度。

    以重庆市徐悲鸿中学为例,该校在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过程中,既体现理念先进,也坚持因地制宜,较好地实现软资源的有效配置。该校通过现代学校制度的探索,进而实现优质发展的办学实践,得到教育部政策法规司的充分肯定,同时也被教育部作为四个推荐单位之一,参加了全国先进的评选,被中宣部、司法部联合表彰为全国2011—2015法治教育宣传先进单位

    该校的具体实践:一、坚持依法办学,让法治成为学校内部管理的基本方式;二、建《章程》做《规划》定《计划》,让自主管理成为可能;三、健全内部治理机构,让民主监督成为学校工作的程序;四、构建新型办学格局,让社会参与成为现实。

    2)领先的教育理念:提升校长办学境界与提升师生人生境界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促进人类的合作,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仅用外在的制度约束人的自利(人的魔鬼的一面),也要通过内在的精神境界提升,激发人性的性,(人天使的一面)。

    经济学认为精神境界的作用,大致有这样几点,一是降低人的欲望,缓解资源匮乏的矛盾;二是鼓励奉献,减少自私引发的冲突;三是强调自律,弥补外在制度的缺失,降低制度的执行和监督成本。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认为,对学校精神境界的提升,应该有以下三个层面的思考:一是要提升办学的境界,主体是指校长(或治理团队)的办学境界(修为与追求);二是要提升师生的人生境界,主体是指师生个体的思想觉悟与精神修养;三是校长的办学境界与师生的人生境界有着这样的关联关系,即校长的办学境界,会直接作用到师生,进而影响到师生的人生境界。

    而校长的办学境界,我们认为是受校长的教育理念决定的。校长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办学修为和办学历练,自然也就会体现出校长具有什么样的办学境界。

    因此,我们的校长要坚持终身学习,坚持实践研究,敬畏教育规律,尊重师生发展,不断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形成领先的教育理念,提示办学境界,并通过领先的办学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激发师生发展的主动性,进而提升师生的人生境界,这才是提升校长办学境界和提升师生人生境界的根本举措。

    领先的教育理念,我们以重庆市徐悲鸿中学为例。

    学校于2011年,创造性提出进步就是优秀这一教育理念。该理念是在人本理论、进步主义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体现了初中学校办学任务的基本要求,遵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成长规律。该理念从最初的提出,到理论基础的建立,再到实践探索,经历了六年的时间。

    在理念中我们看到,进步是一种标准,而优秀是成长的价值取向。进步就是优秀这一理念最大的意义在于:在实践中,较好地解决了价值本位与价值标准合一的关键问题——我进步,所以,我就是优秀。也正因为如此,理念得到广大师生、家长和国内外专家的积极评价和高度认同。很好地激励师生员工,把自己争取进步,作为自己实现优秀的基本路径,进而,把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利益的实现与集体利益的实现统一起来。

    在实践中,学校把尝试进步、主动进步、自主进步建构为师生进步的三级阶梯。师生拾阶而上,实现梯级成长。进而,把三年进步教育,奠定进步人生作为学校的教育追求。

    从重庆市徐悲鸿中学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领先的办学理念,不仅可以提升校长的办学境界,也能很好地提升师生的人生境界。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先进文化的核心是适合的学校制度与领先的教育理念,而先进的文化,能力求更好的办学格局。

    三、好学校的经济学标准

    什么是好学校?利益主体不同,对学校的期待就不同,什么是好学校的判断就更不同。[2]

    我们提出探讨一所好学校的经济学标准,是把中小学教育作为研究的范畴,把学校教育的投入与社会经济效果作为研究对象,尝试运用学校教育经济学[6]的研究方法,研究有关学校教育发展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并预测这一关系的变动趋势。

    在以上研究和讨论中,我们从经济学的视角,以义务教育初中学校为例,从实践研究中,首先认识到建设一所好学校有四个基本路径。即:

    基本路径一:适度的分工,力求最佳的办学质量;基本路径二:适度的规模,力求最佳的办学品质;基本路径三:适度的范围,力求最佳的办学效益;基本路径四:先进的文化,力求最佳的办学格局。

    其中,建设并力求适度的规模,适度的范围,适度的效益,以及先进的文化,是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要建设成为一所好学校的基本策略与主要对策。而最佳的办学质量,最佳的办学品质,最佳的办学效益与最佳的办学格局,就是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如何成为一所好学校的经济学标准。

    同时,四个最佳,体现了对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具体实施,也是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如何更好地培养可靠接班人与合格建设者。

    据此,我们研究得出:最佳的办学质量、最佳的办学品质、最佳的办学效益与最佳的办学格局,四个最佳就构成了一所好学校的经济学标准。

    参考文献:

    [1] 风笑天.社会研究办法[M](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8.

    [2] 柴纯青. 什么是好学校[J]. 基础教育论坛:文摘版, 2015(9):1-1.

    [3] 张学敏.什么是好学校?[A]2017年版.中新校长培养项目讲稿.

    [4] 张学敏, 叶忠. 教育经济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5] 张维迎. 博弈与社会[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6]董福祥, 李发. 关于学校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1994(2):27-2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