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管理与保证
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管理与保证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胡娜

    重庆市南岸区广福未来学校  胡娜

     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我国教育行业正在进行改进与变革;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的推动,学校的教育质量管理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才能为社会培育更多高质量人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如今的教学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逐渐向以人为本的综合化、实践化方向转变。在教育管理中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构建教育质量管理新模式,将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进而提高教育管理质量。

    关键词: 以人为本  质量管理  保障体系  教育理念

    在整个教育领域内,从基础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教育质量这个概念都处于该领域几乎所有专家与学者的关注与研究范围之内。而在长期的实际证明,教育培养绝不能一味的以顺从社会标准为主,必须要充分尊重人才的成长特点和发展需求,只有在人才实际需求情况的基础上持续增强能力,才能真正达到人才强国的实施要求[1]。所以作为国家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之处,教育质量要以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为基础,不断调整和完善教育管理计划,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管理的概念与特征

    教育质量具有独特性、丰富性和复杂性,故而在不同视角之下,教育质量往往有其不同观点。而教育质量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管理教育质量,所以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质量就是看教育质量是否达到预定目标,以教育结果与预定目标的一致性为评价标准,并追求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 [2]

    关于教育质量管理,可以细化为教育的人才培养成果与预定培养目的的一致性以及对于国家、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而从培养成果、预定目标与需求满足度这三个方面,亦可彰显出以人为本教育质量管理的几大特征:主动性,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将更多的自主性与选择权力交学生,让学生自主思考,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性,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更重视对学生在各多个方面的培养;复杂性,体现在高等教育的载体即人才的可塑性与能动性[2]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育质量作为分析教育问题、探究有效改进途径的概念工具,其目的在于解放思路、启迪智慧,而非为了对思考和行动进行规范、限制,故对于教育质量管理,亦应从其他角度进行审视,裨补阙漏,避免因片面思考而造成的不利影响。

    二、以人为本教育质量管理的现况与问题分析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国际范围内关于教育质量相关的大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注意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管理在教育中的实际意义,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热度也随之增高。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的大环境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各领域的就业竞争、岗位竞争、职位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实行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成为了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近四十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对于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管理这方面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成效显著。杨东平认为需要确立人在教育中的主体性,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改变以前主要以国家立场的为教育定位中心,改为以学校和学生为中心,以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为教育目标[3]。魏林红提出要构建人本主义的教育质量管理模式,在教学计划上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在课程安排上要为学生制定符合自身学习和发展需求的高质量课程[4]

    然而我国国内教育质量管理一直存在着重宏观轻微观、精神文化培养不足等问题:一是在国内教育质量管理中,宏观上的对于管理体系研究的理论探索往往更容易受到研究人员的青睐,而实际上,教育的载体是人,是微观上教师根据课程与培养方案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对微观要素关注的缺失可能会导致宏观管理体系出现质量风险;二是一些高校在办学指标条件方面过度注重于物质条件,忽视了精神文化方面的要求,这就导致培养出的人才容易产生重显性轻隐形、重形式轻内涵的价值趋向[5]

    三、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管理的研究重点

    作为一个常讲常新,经久不衰的话题,虽然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管理在国际范围内已经被讨论了几十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该话题的热度不降反升。众多专家学者依然在围绕这个话题进行新一轮的论述与研究。

    一些学者开始在各类原有的或者新开辟的领域,结合时代潮流去追寻对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管理研究的新进展与新突破。例如卢晓中,他认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重点可以放在人文主义教育以及人工智能教育等方面:在人文主义教育方面,他认为为了就业而培养的培养理念是一种制器类型的培养导向,已经不适合当今这个要求人才培养多元化、个性化的新时代,所以他主张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应该为人才提供能够发挥自己潜能的、有尊严的、可持续的培养方案,要更加注重在精神方面的培养,强调培养学习能力与终身教育思想;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他认为在智能化时代对人才的培养要结合智能教育,着重培养人才的综合思维能力、融会贯通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加强通识教育与创造性教育,使人才具备在人机合作领域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价值观与技能,从而将智能教育转变为智慧教育[6]

    一些学者则是在国际范围内,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各类因素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影响进行研究,从而得到为避免不利影响而要进行重点研究的方面。例如梁茜针对当前国际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管理面临的几大挑战,提出了要把重点放在融合创新、内外互动、细化指标方面:融合创新就是借鉴国际实践经验,建立起全过程、多反馈、可测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并结合我国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重构与创新;内外互动就是要不断加强教育质量,保证多元主体参与,转变教育质量控制的方向,促进内部自治和外部监督良性互动融合,促进真正意义上的管办评分离;细化指标就是要对教育质量管理指标进行细化,考虑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对不同院校、专业采用不同的评级目标与人才类型划分,再以此施行不同的培养方案与模式,以适应性的质量管理体系破除标准化与多样化之间的矛盾,推进教育多样化发展[7]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要进行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管理就需要建立合理的监督评价与反馈机制与体系,对各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管理进行及时评价与反馈,督促教育机构对其质量管理的不足之处与问题所在进行持续改进。秦梦华等提出建立以人为本、三维一体的教学监控体系,采用评价与督导的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并将学生的对教学质量的反馈信息作为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渠道,深化学校教学管理改革[8]Wu Yun na等人就认为可以建立起所谓的用人单位反馈机制,就是用人单位与教育机构做好对即将毕业的毕业生的信息交换工作,在毕业生参与工作之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各项绩效考核、整体发展情况与可提升空间进行统计,为高等教育机构与政府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帮助教育机构对其高等教育质量进行分析与改进,并制定最终最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9]

    四、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管理的关键与建设

    教育的质量直接关乎国民教育体系的发展与进步,更是与国家未来在各行业各科技领域的核心竞争力直接挂钩,可以说教育质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受教育者的前途和命运,也成为了代表国家未来发展水平与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所以建立高效健全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关乎教育质量,关乎人才培养,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创建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之下,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观[9]。以人为本的教育即以人为基本,它的价值取向就是在教育质量管理中重视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精神需要。教育质量管理目标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处事态度、树立健康的人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出更多、更好、更健全的人才。

    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管理的建设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完善教育质量管理保障体系,合理配置管理资源

    质量是衡量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管理是维持教育正常运行以达到既定目标的手段,质量管理表示人们期望通过合理的管理方法来达到教育发展的意愿。刘海波等人根据近年来国家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各类文件政策与各高等教育机构的问题与举措,提出要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管理的核心、目标、过程等方面进行完善与强化[10]Valdecir Bertoncello等人认为可以对教育环境中各环节所做出的政策进行基于发展前景的研究与评估[11]考虑教育目标、理由、标准与发展环境等指标,建立一个自动化、动态的管理、控制与规划系统,对培养人才的培养计划、课程规划、教育资源以及教育质量的内部外部保障体系进行及时有效的规划与调整。提升教育质量不仅要重视硬件,更要注重软实力的提升。合理配置教育管理资源,在争取更多的优秀教育资源的同时,积极开放利用已有的资源,完善配套设施,对软硬件设施都要加以保障。

    2、建立以人为本的动态激励机制。教育质量管理不应仅包含强制、惩罚和交换,更应该注重的是动态机制的建立。从教师层面,学校的每一个教职人员都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和原动力,只有将个人的潜力激发出来,才能凝聚成更强大的团队力量,才能齐心协力搞好教育事业。一方面需要调动教职人员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做到关爱学生,因材施教,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身上。从受教育者层面,学校应该在完善校园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行为的同时,还应该推行奖励制度,比如奖学金制度、贫困生帮扶计划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自身发展的积极性。

    3、改善教育质量管理的外部环境

    优化教育质量管理的外部环境对教育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第一,政府要加强学校发展规模的监管力度,还应保障好现有学校的发展。第二,积极推进多元化教育投入,以政府为主体,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和优秀团体的加入;形成社会投资教育、全民化支持教育的投资体系,提高办学积极性和质量水平。第三,还应形成全局意识,注重多样化发展,统筹兼顾各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教育发展机会。最后,政府和学校要各司其职,在加强校园内建设和规划的同时,还应加大整治和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健康的环境,从而实现以人文本的教育发展理念。

    五、结语

    准确找到以人为本理念下的教育改革创新路径是实现中国教育强国目标的必然选择。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在高等教育逐步走向普及化的同时,我国对关于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科学研究与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也逐步走向成熟。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有助于学生的人格培养。

    参考文献:

    [1]程洪梅,吕如瑾,Ramir S.Austria.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探析[J].教育现代化,2020,7(34):117-120.

    [2]王海涛,董玉雪,于晓丹,.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价值建构[J]湖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16(1):103-108.

    [3]杨东平. 试论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0(02):16-20.

    [4]魏林红. 以人为本,构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新模式[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 025(003):398-400.

    [5]詹向阳.高等教育质量管理:问题与审思[J]高等教育理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1-64

    [6]梁茜.当今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三大挑战及其应对[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41(1):142-148.

    [7]秦梦华,李红霞,张旭东,察可文.构建以人为本、三维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J].教育研究,2007(11):83-87.

    [8] Wu Yun-na, Tan Lei, Wang Qing. The study of the collaborative regulatory indemnification mechanism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in China [C] 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Science.南京:2013:1145-1148.

    [9]吴剑平.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02):28-33.

    [10]刘海波,苏丹,缪楠,.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以天津市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4):52-57.

    [11] Bertoncello V , Possamai O , Paladini E P , et al. The Use of Indexes of The Permanent Evaluation Committee in the Management and Systemic Planning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Quality. 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business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C]Atlantis Press201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