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新高考视野下“导学-自学-互学”模式研究
新高考视野下“导学-自学-互学”模式研究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4年6月上 作者:易善忠

    湖南省衡阳市新民中学   易善忠

    【摘要】为主动适应新高考改革的需要,根据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从教学模式的探索入手,寻求农村普通高中人才培养的合适途径,就此提出了导学-自学-互学模式。从这一模式的学术定位,学校推行这一模式的现实和理论可行性,以及此模式在运用中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应对之策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新高考;导学;自学;互学;教学模式改革

    新一轮高考改革,一方面革新优化了招生录取方式,另一方面对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在课堂,因此,新高考改革必然引发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笔者基于新高考这一宏阔的视野,立足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试图从教学模式的转变这个途径来积极探索新高考的应对之策。这个模式就是“导学-自学-互学”模式。

    一、“导学-自学-互学”教学模式的定位

    美国的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据此理论,他们将教育模式分为四类:信息加工教学模式;人格(人性)发展教学模式;社会交往教育学模式;行为修正教学模式。我国的教学模式研究则分为三类:一是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二是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教学模式;三是折中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如果从新高考对能力与素质、素养的要求来审视,应需要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的、辅以教师的主导,让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究、自主思考、自主质疑,以教师的适当指导和点拨而实现自我提升,并做到举一反三。很显然,结合上述国内外专家观点,这就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人性发展模式。在众多如传递-接受式、自学-辅导式、探究式、概念获得式、巴特勒模式、抛锚式、范例式等教学模式中,导学-自学-互学模式更接近其精髓,因而笔者认为这种模式应将更有效地服务于高考的宗旨,尤其是在我校这样一所农村普通高中。

    二、“导学-自学-互学”模式研究的必要

    1.我校生源质量分析

    我校地处衡阳县东南部,虽与衡阳市仅一水之隔,但远离县域中心地带,这一区位劣势使得我校在近年的招生工作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特别表现在优质生源少。还有招收的特长学生数量不多,且专业不强,难以弥补文化生上线不足而导致的窘境。一直以来,高考的升学率一直是社会和政府衡量学校办学成就高低的主要指标,事关学校声誉和生存。特别是 新高考模式又不期而至。所以,在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我们“教育人无法去奢求外部环境的改变,只能从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入手。教学模式的转变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2.我校现行教学模式的评判

    虽然,我校对教研教改一直非常重视,然因种种原因,如学生的素质不高,教师担心学生学不好以及高考升学率这根指挥棒的导引等,致使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育模式特别是填鸭式教学,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众所周知,这种教学模式曾经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发挥了有效的作用,与旧的高校人才选拔模式是相适应的。但不可否认,这种模式下的教学是把学生完全当成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不注重邻近发展区的研究,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地位,更遑论学生能力的锻炼和提升、情感的丰富和发展、个性的重视和健全。这样的教学模式无论如何都无法应对新高考的挑战。

    3.导学-自学-互学模式的理论分析

    从理论上追溯,导学-自学-互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这一理论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可用一句话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也就是说它注重于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所以,由此而形成的认知学习理论,和在此之上所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像我校这样的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使之更好地适应新高考的需求,乃至于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无疑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我校教学模式的改变成为一种必然,而导学-自学-互学模式因其理论基础高度契合现实的需要,也必然会成为我们高中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手段。

    三、“导学-自学-互学”模式具备的要素

    诚如前面的理论分析,这一模式的实践必然会对学生和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使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最大效应,师生应具备如下要素或条件:

    第一个层面,学生要做到:其一,要有自主探究的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这是知识建构的第一步,也是学习的初始阶段。其二,要对认知的知识进行反思、怀疑、否定等活动。这一步的意义是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对已认知的知识的深化,这样有助于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内涵与外延,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其三,在充分理解新知的基点上,尽可能地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联系,由温故知新。当然,在这一步中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学习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对新知的认知、建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从而也才能真正地体现出导学-自学-互学模式的意义。

    第二个层面,教师应该这样做:其一,激发意趣。教师课前要作精心的准备。这个准备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教学方法,也可以是教学手段,还可以是学生心理状态的调节。其二,精心设问。在导学-自学-互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和能力着重体现在:利用合适的教学资料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朝着教学目标步步深入。其三,合理研讨。导学-自学-互学模式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讨论、交流学习,这往往能使建构更有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适时地给予学生一些指导和点拨。

    面对新高考带来的变化,我们将继续深化“导学-自学-互学”模式研究,不断革新教学管理策略并不断提升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创造学校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余文森,刘家访,洪明.现代教学论基础教程[M].东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李方.教育知识与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张焕庭.教育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此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子课题《导学-自学-互学模式研究》系列论文(课题批准号:FHB160516-KT18-HZ00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