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一转念,就是打开了智慧之门 ——例谈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能力的策略
一转念,就是打开了智慧之门 ——例谈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能力的策略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4年1月上 作者:吴霄

    南京市火瓦巷小学  吴霄

    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 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曾提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既能;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由此可见,改进语文教学,要重视提升课堂“讲”的质量,让“讲”更具启发性,更能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思维提升。而这恰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谋而合。如何借助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笔者试以《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为例,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信心:就是这么教!

    课文首次使用“梗概”和“节选”的编排形式,刚好可以呼应语文要素。书后前两道习题则分别针对梗概和节选的阅读,并且也对应着语文要素。

    基于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就设定为: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借助作品梗概,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主要内容。

    3.能就“鲁滨逊遇到的困难”以及“他是如何应对的”进行交流,从中感受鲁滨逊的人物形象。

    4.能从节选中获得启示,激发再次阅读原著的兴趣。

    其中第23两条是教学重难点。如何突破呢?主要借助两个环节。

    一是阅读梗概,梳理情节。在了解什么是梗概的基础上阅读梗概,用小标题的形式提炼鲁滨逊做了哪些事,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梗概,加深对整本书的了解。

    二是阅读节选,走近人物。我们要杜绝贴标签式的评价,扁平化的评价。所以,笔者先让学生勾画鲁滨逊所处困境的语句,再思考他是怎么应对的。通过对“前所未有”的生活状况的理解,以及鲁滨逊采取的应对方法的体会,学生无论是用一个词,还是一两句话来评价鲁滨逊,都真正有了原文作为依据——这也是本单元“口语交际”小贴士第一条提及的阅读方法。

    聚焦语文要素,依托课后习题,设计教学活动,笔者对这课充满信心。

    二、困境:真该这么教?

    可是,当笔者信心满满地在试上,乃至区级教研活动中执教此课时,课堂呈现却总是有遗憾:有时课堂格外“热闹”,一个问题抛出来,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似乎无所不知;有时又过于“冷清”,是“不会”还是“不愿”甚至“不屑”?

    疑惑也随之产生:课堂最浓墨重彩的环节——对鲁滨逊所处困境的体会,以及从他应对方法中感受人物形象,是否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对于这篇课文,学生真正的学习难点、盲区是什么,即本文的独特教学价值是什么?一节课学完后,学生新得到了什么带得走的语文能力?

    一个又一个的问号将笔者困住,在反思中苦寻答案无果:这节课真该这么教?

    三、转机:不妨这么教。

    在备课团队的帮助指导下,笔者开始重新思考这篇课文的教学价值究竟是什么。可以确定的是,作为“梗概+节选”的特殊编排形式,梗概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这个部分的教学设计可以保留。

    “节选”部分,学生真正难懂的是什么呢?恐怕不是鲁滨逊所处境遇有多么困苦,也并非他为了生存所做的诸如储存物资、制作工具等努力,而是文中出现的那张罗列“好处”与“坏处”的表格。

    在之前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对表格的处理较为浅显和单一,仅把它当作鲁滨逊应对困境做出的一种应对方法,换言之,它与储存物资、制作工具等是并列的。可实际上,这张表格的意义大于这些做法,因为相较于物质方面的困难,精神的煎熬才最叫人饱受折磨——表格内容之重要可见一斑。不过,仅仅内容重要还不足以成为学生学习上的难点。从形式上看,这张表格对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要求。《课标》指出:高年级的学生应该能“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可是,在现行的统编教材中,并没有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系统性阅读指导,所以能从鲁滨逊所列表格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

    综上思考,笔者将教学设计做了调整:将原本的学习任务“鲁滨逊究竟遇到了哪些困境?”“他是怎么做的呢?”更改为“面对前所未有的境况,鲁滨逊竟然可以把一切安排得舒舒服服的。他究竟克服了哪些困难呢?”“阅读表格,你有什么发现?”其中,表格的阅读成为主要学习活动,在这个环节中,笔者引导学生在横向、纵向比较阅读中,充分发掘表格信息,深入体会鲁滨逊所处之绝境最关键是对其心理上的折磨,并真正理解他绝境逢生的乐观来源于一次又一次的“转念”。而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对这一课、这一个人物、这一本书的理解加深了,还学到了阅读表格这类非连续性文本的方法。

    四、反思:应该怎么教?

    回顾整个备课、上课的过程,收获颇多,思考颇多。如何借助“讲”课文,达到不用“讲”的目的,“教”达到不用“教”的结果?

    1.基于需求,设定适当教学目标

    考虑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情,设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前的教学设计把鲁滨逊遇到的困难和应对方法作为教学主要内容,但这可能过于主观,不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我重新设定教学目标,以更符合学生学习的难点、模糊点和盲点。

    2.找准“抓手”,有效设问贯穿课堂

    有效的设问可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思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研读文本的同时,我会结合课标和语文要素,将课文置于整个单元和书的体系内,提炼出一个贯穿整个课堂的主问题,以此作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抓手。

    3.以读导悟,尊重学生自读体验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一文虽然篇幅较长,还包含着表格这一特殊形式,但也不可忽略读的作用。全文的略读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局部的默读有利于他们带着问题思考,针对表格的多形式朗读则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鲁滨逊的“转念”之下的智慧和乐观。对本课的教学,恰恰是这张表格,离不开朗读,有感情的朗读。

    4.打通内外,利用拓展加深体悟

    课后,笔者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需要“转念一想”的情景、事情,并写一写,和同学交流。这既是深化学生对本文的情感体悟,又是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同时也是让学生在爱的熏陶下得到一定的提升,学生写的都很真挚动人。另外,笔者还找到其他一些带有表格的非连续性文本,让学生阅读,将本课学到的表格阅读方法进行运用。这些都是打通课堂内外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深化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最后,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作为结语:“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