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构建“三个三”全境模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职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研究与实践
构建“三个三”全境模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职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4年1月上 作者:李颖

    北川羌族自治县“七一”职业中学   李颖

    摘要: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演进,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职业技能方面扮演着愈发关键的角色。中职学生作为祖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接班人。在当今多元文化、多样性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当前教育领域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七一”职业中学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技能强国梦”为主题,构建了“三个三”(三进、三园、三平台)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特色模式。打造出“共和同合”“一家亲”的学校大家庭的家文化,形成“同吃同住同学习”“同讲同读同成长”“同唱同跳同发展”“同训同练同竞技”团结进步齐向未来的良好氛围,培养堪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共圆技能强国梦想。

    关键词:共同体;意识;研究;“三个三”全境模式

    一、研究背景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从“牢固树立”到“积极培养”,再到“铸牢”,内涵更加丰富深刻,目标要求更高,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群众心灵深处的情感认同,体现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价值取向。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职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

    各民族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从青少年教育抓起。中职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阶段是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教育体系中,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应有之义,也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二、研究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地位为目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广大师生心灵深处。通过解决问题,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教育引导师生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理念, 增强“五个认同”意识,促进各族学生共学共进、团结融合、共同成长。

    (二)分阶段目标

    1.思政融入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生根”。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元素,把“大思政课”的育人效应拓展到各学科、各专业、各阶段课程,层层递进、有序衔接,形成同心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生根”。

    2.多措并举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发芽”。结合学校特色文化,搭平台,建阵地,让校园文化、特色活动、实践阵地成为育人的有效载体,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发芽”。

    3.总结推广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开花”。通过解决问题,实践探究,总结有效经验,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色模式,在省市各中职校推广,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开花”。

    三、研究意义

    (一)提高政治站位,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放在首位

    学校在思想认识、安排部署和行动落实上都做到了位。首先,学校深刻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积极引导师生树立共同体理念,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其次,学校将铸牢共同体意识教育视为重大目标任务,与教育工作相融合,并严格考核实施情况。最后,学校全面执行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关于民族团结工作的决策部署,强化过程管理,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二)建立三全模式,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

    一是全员参与。学校全体师生都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员和实践者,坚决做到“人人树立民族团结思想、人人懂得民族政策、人人讲民族团结话、人人做民族团结事”四个人人。二是全过程实施。学校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学生日常规和行为养成教育的各个环节,全程教育各民族学生按照“五个认同”总要求,增强共同体意识,培养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三是全方位教育。学校在教学、德育管理、实习实训等各方面贯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培育具有民族意识和情怀的时代新人。

    (三)强化保障措施,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开展

    一是组织保障。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总支书记、校长领导,副校长分管,全体中层干部参与,把握党的民族工作主线。二是制度保障。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宣传教育制度》《工作绩效考核制度》,确保工作实效。三是服务保障。学校在教育活动中全力提供各项服务,确保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四、主要做法

    (一)实施“进班级、进课堂、进活动”的“三进”共同体意识培育方法

    1.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班级”。一是全校各班级名字都以“同”字开头(如“同心旅游公司”“同建汽修集团”等),形成同一班级同一个小家的浓郁氛围。二是打造班级家文化,各班级的班规就是家规,班训就是家训,同学们之间像家人一样互帮互助、相亲相爱。三是统一班级活动主题,各班级活动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主题开展班级活动,让各民族学生在思想上都统一到共同体意识上来。

    2.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课堂”。“一是坚持开设思政课程。学校各班级分期分年级开设《中国历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高中)》等课程,增强五个认同意识。二是坚持课程思政。各学科充分挖掘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在教学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于课堂中。如:在语文课上,让学生在古诗词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三是坚持用好活动课堂。分班级都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题班会,在时政学习时间收看各民族团结奋斗取得丰收成果的时事新闻,充分运用活动课程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

    3.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活动”。一是抓住传统节日活动契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许多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学校在元旦、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五四”“七一”“国庆”“一二九”等节庆纪念日,羌历年、藏族年等民族节日之际,开展全校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二是抓日常教育活动契机。学校在运动会中开展民族体育项目,升旗仪式时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讲话,在社团活动中开设民族特色社团等日常教育活动中都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较。三是抓住校外实践活动契机。在周末、寒暑假,学校都常态化开展“家乡美摄影比赛”“小手牵大手家校共育”等校外实践活动,对优秀作品或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家的热爱、对祖国大家庭的热爱,从而引导学生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

    (二)建设“同向园、同心园、同行园”的“三园”共同体意识教育阵地

    1.建团结一心心向党的“同向园”。一是建团结一心的向心广场,广场上建十指紧扣的“团结一心主题雕塑”,寓指十指握拳力千斤,各民族团结一心,中间镶嵌熠熠闪光的党徽,寓意党永远在我们心中,各族人民心向党,全国各族儿女们永远跟党走。二是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基地展示学校“从悲壮走向豪迈”“从抗震救灾到发展振兴”的历程,每期开学都会带领学生参观,感受中共共产党、中华民族的伟大,增强“四个与共”共同体意识和五个认同。三是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技能强国梦”的家文化主题墙,家文化主题强体现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我们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总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用技能建设美丽家园,让师生奋发图强,实现技能强国复兴梦。

    2.建心手相连同成长的“同心园”。一是建以中华民族大舞台为中心辐射学生幸福“思源餐厅”、温暖“四和苑”,各民族师生在此手拉手、心连心,相互交往交融。二是建“和谐、和睦、和煦、和美” 学生宿舍四和苑,宿舍内都以“和”开头命寝室名,各民族学生在此同住同生活,和睦相处。三是建饮水思源感党恩的“思源餐厅”,餐厅内到处张贴各民族特色美食,打造食堂文化,每位同学都享受到了1-3千元不等的国家生活资助,各民族学生在这里同吃同交流。

    3.建技能成才强国梦的“同行园”。一是建技能大赛文化长廊。学校倡导技能宝贵,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文化长廊展示历年来各民族学校参加市赛、省赛、国赛获奖作品和优秀参赛代表,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刻苦训练,向优秀学习。二是建技能大师团队。学校邀请企业、行业、高校技能大师和专家进校园,建技能大师工作室,铸从古至今各民族工匠代表雕塑,弘扬民族工匠精神,培养民族工匠人才。三是建以“共”字开头的专业实训室(如:共勉焊接实训室等),各民族学生在此同训同练同成长,培养了一大批“小工匠”。

    (三)创新建设“一会、一舞台、一服务平台”的“三平台”共同体意识培育载体

    1.建设“民族联谊会”自主管理平台。一是成立由汉、羌、藏、彝等各民族学生代表加入的民族联谊会,民族推选会长、秘书长等管理岗位,制定联谊会章程和管理制度,大家自我约束、自主管理、氛围融洽。二是民族联谊会的学生自行申请并组织策划民族活动(如过羌历年、藏族年等),团结了各民族学生,增强了民族大融合,增加了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三是通过民族联谊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更是增加了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机会,厚植了民族团结土壤,推动了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

    2.建设“中华民族大舞台”交融平台。一是依托中华民族大舞台这一平台,各民族师生在此同唱民族歌、共跳民族舞,齐话家国情。二是中华民族大舞台为各民族同学提供了展示民族文化、彰显民族魅力的表演空间,大舞台上羌语句句动听,藏舞、彝舞个个精彩,增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三是中华民族大舞台也是学校开展民族活动、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平台,学校开设的民族社团课、民族音乐与舞蹈表演课都在此开展。

    3.建设“红星志愿者”服务平台。一是建红星志愿者党员服务队,强化党建引领,设党员示范岗,在民族团结教育、职教政策宣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二是建红星志愿者技能大赛服务队,学校技能大师工作室,带领专业技能教师开展送设备到入家庭、送技术到农户,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积极贡献。三是建青年团员志愿服务队,校外开展家电免费维修、关心慰问社区孤寡老人、文明礼仪等,在校内为来访宾客指引带路、为校园维护环境环境等,传承弘扬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构建和谐校园。

    四、经验启示

    (一)以党建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将民族团结工作纳入学校年度重点工作范畴,在党总支的统一领导下强建队伍、上下联动、齐抓共建,形成和谐美好的教育教学氛围。

    (二)“三个三”为引领,聚焦培根铸魂提升素养

    充分发挥“三进、三园、三平台”的“三个三”全景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模式,持续擦亮“特殊党费精神”和“大爱文化”两张名片,确保学校始终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班人的主阵地。让学生在学习、参与和互动中自主探究、感悟发现、用心传承民族文化和工匠精神,实现培根铸魂的目的。

    (三)锚定精准施策,推动团结意识互嵌融合

    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民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的重要论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技能训练比赛、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德育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最终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学校是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桥头堡”,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更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沃土。我们急需用心传播民族文化,展现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让其根植于校园的每个角落、课堂的每一寸土地,贯穿到学生的实践活动和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让我们携手共同见证这一美丽的奋斗画卷。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4):1.

    [2]李然. 新媒体时代下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析[J].新闻传播,2019(04).

    [3]刘洁.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综述[J].就业与保障2019(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