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生活元素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创意实践的探究
生活元素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创意实践的探究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4年1月上 作者:马天羽

    江苏省南京市晓庄小学  马天羽

     

    摘要创意实践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新和实际运用的能力”。音乐课堂中融入生活元素,探索艺术创意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体验音乐,理解生活,创造美好。

    关键词创意实践 生活元素 小学音乐 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了四个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其中,创意实践与学生在课堂中音乐的艺术表现息息相关。相较于传统的音乐教学,创意实践在内涵上更为丰富,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新和实际运用的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在音乐课堂中融入生活元素,开展即兴表演,探索艺术创意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体验音乐,理解生活,创造美好。

    一、创意实践导向下生活元素融入音乐教学的价值

    1.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培养新时代接班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坐标,着眼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着眼国际国内形势对教育工作新要求,为教育事业确立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新时代教师,必须明确“培养什么人、培养怎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想要强化学科育人功能,就要在日常教学中自觉落在实处。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在发展,新媒体网络化迅速充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也在不断变化,生活元素及时融入音乐教学,是顺应新时代高速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发现身边的生活元素入手,感知音乐与生活的关联,理解生活与音乐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观察、感受、理解、创造生活的能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

    2.培育创意实践力,助推学生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创意实践包括营造氛围,激发灵感,对创作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探究与实验,生成独特的想法并转化为艺术效果”。在音乐教学中创意实践绝不仅仅局限在课堂,而是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培育创意实践的习惯融入生活,才能逐步让学生认识到艺术与生活的广泛联系,音乐不仅仅局限在一个音符,一首歌,音乐可以是生活的方方面面,音乐可以用来聆听生活,思考生活、美化生活。音乐教学的"生活化",拓展了学生音乐学习的空间 ,让音乐教学的内容向生活延伸,让创意实践落地,增强学生思维能力,涵养学生热爱生命和生活的品性,助推核心素养生根发芽

    3.构建生本课堂,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生本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生本课堂转变了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变成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模式。首先教师要明确角色的转变,教师要从权威式的知识传递者、控制者与管理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观察者、倾听者、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其次是构建音乐生本课堂,绝不是一股脑的全部丢给学生自主学习,而是从生活元素中的学生兴趣入手,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参与创意实践,在多样的生活化实践中,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最后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持续发展的人,具有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以生为本,作为音乐教师,生活元素音乐化,音乐内容生活化,在生活与音乐之间架起一座兴趣之桥,来回切换,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设计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音乐教学焕发新的无限的生机,实现教学相长,让课堂真正成为促进师生共成长的阵高地。

    4.传承行知思想,突出学科融合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生活决定教育,而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学校与社会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倡导学生的学习要与真实的生活体验息息相关,要在与生活联系下的动手实践中学会知识,实现“教学做合一”。

    我校是陶行知先生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学校,传承和弘扬陶行知思想,是我们的初心与使命。陶先生曾提出:“劳力劳心,亦知亦行。”劳动是生命的底色,也是教育真实发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明确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劳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将这些日常生活中必需的技能带到课堂,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实践劳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在生活化的音乐教学中,必定离不开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和音乐学习进行整合、圆融,是新时代的要求。而梳理音乐史,以劳动为灵感,音乐家创作了无数举世闻名的作品。劳动与音乐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歌声记录了一首又一首时代劳动的乐章。

    当然,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音乐教学不仅仅与劳动学科有密切的联系,音乐与科学、美术、语文、体育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耦合,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能发挥协同、综合育人的功能,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创意实践导向下生活元素融入音乐教学的策略

    (一)发现生活元素,激发创意实践兴趣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其自身的独特性造就了它并不像其他学科那么具象,但它是培养审美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学科。音乐源于生活,表现生活,因此音乐教育不应该将学生束缚在狭小的,由符号组成的抽象且枯燥的世界里,束缚在课堂书本的天地里,而应打破音乐与生活的人为“隔阂”[],打破音乐与生活的壁垒,要寻找与生活元素有关的音乐,充分彰显音乐同生活的密切关联,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音乐,在实践中学习音乐,在创造中学习音乐。

    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音乐。走进教室能听到朗朗读书声,粉笔沙沙声,老师美妙的授课声;走进动物园,能听到小动物的叫声,小朋友的欢笑声,讲解员的解说声;推开家门,听到时钟滴滴答答在走动,厨房里咔咔的切菜声,水管里哗啦啦的流水声;走进大自然,虫鸣鸟叫,泉水叮咚,流水潺潺……如果学生用心聆听,亲身感受,学生就会发现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音乐从生活中来,又美化了生活,音乐不是从书本上来的。发现生活中的音乐元素,像一颗颗闪烁的星星点亮音乐课堂,让音乐教学来源于真实的音乐生活,而不是一个虚构的音响世界[]

    2019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想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创意实践,我们在教学中要发掘音乐课堂中的学生兴趣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把生活中的元素融入音乐课堂,能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做建构,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可以从身边感知到音乐元素的存在,降低学习入门难度,让音乐学习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真实发生,在参与创意实践时更自信大胆,逐步生成自己独特的音乐审美感知体验。

    (二)融入生活元素,构建创意实践课堂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中歌曲教学为例,歌曲教学分为:中国儿歌及民歌约占比45%,外国儿歌及民歌占约比19%,还有少量当代作品和中国戏曲。梳理中国儿歌作品,笔者发现内容多与生活紧密相连,如动物主题、季节主题、节庆主题、劳动主题、游戏主题等,尤其在低年段的歌曲作品中运用更加明显,如动物主题中的《动物说话》、《嘎嘎鸭子》、《十二生肖歌》、《小花猫和小老鼠》、《小黑猪》、《两只小象》、《两只懒乌鸦》等均出现在第一学段教材中,这一设计也启示教师,音乐教学要和学生的生活对接、圆融,要让生活元素走进音乐课堂,走进学生的音乐学习之中。

    1.巧用拟声模仿,激趣创意实践

    “听,谁在唱歌”这一单元中,出现的动物主题歌曲《动物说话》,在歌词中呈现了小鸡和小鸭两个动物形象,从拟声词模仿它们的叫声,用拟人的歌词欢快的曲调大大吸引了孩子们的喜爱。

    这一作品出现在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对于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还在小学初期的适应阶段,对一切新事物感到好奇,用自己惯有的认知水平和方式感知周围的环境和学习生活,所以在这一课中,我在歌曲教学时,设计了很多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动物形象,引导学生在把生活中的经验与歌曲相结合,让学生创编出很多有趣的歌词,如:小青蛙说话呱呱呱;小羊说话咩咩咩;小狗说话汪汪汪......后来,有学生已经不满足于给教师设定的动物形象创编歌词了,开始主动探索更多更有趣的歌曲创编,如:小老鼠说话吱吱吱;大老虎说话嗷嗷嗷;眼镜蛇说话嘶嘶嘶。还有学生把歌曲变成对唱的形式一问一答,出题人唱:小牛说话,答题人答唱:哞哞哞......快乐的歌声,积极的参与,彰显出音乐课堂的魅力。让生活中的元素变成音乐内容出现在课堂中,贴近了学生的认知,激发了创意实践的兴趣,降低了音乐学习的门槛,让创意实践真的在发生。

    2.自制打击乐器,参与创意实践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22 年版)》中明确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器乐教学应与唱歌、欣赏、创造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

    在小学音乐教材中,从一年级上册开始,每册音乐教材都融入多篇打击乐器运用的作品。由此可见,打击乐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自制打击乐器是指在生活中让学生发现、选择合适的发声物体,自己动手制作乐器,参与音乐的学习,积极开展创意实践。

    在一年级《小雨沙沙》教学时,学生用矿泉水瓶、大米、小米、绿豆、花生等制作简易沙锤。通过聆听、反思与讨论,师生得出结论:制作沙锤时放入绿豆、黑豆、黄豆等坚硬且颗粒圆润的粮食,声音会更加清脆悦耳,而放入瓶中的物体数量要适中,不宜过满和过少。

    再如在教学三年级《七个小兄弟》时,发现学生对于音符的高低关系认识比较模糊,于是教师自制打击乐器“水琴杯”,把七只大小材质相同的玻璃杯放在一起,准备一支筷子。随后在杯中加入不同等量的水,用筷子敲打发出不同的音高。通过与学生们反复进行调试水量的多少,最终奏出 1、2、3、4、5、6、7、的不同音阶。学生在观察、聆听、敲打、演唱中不仅加深了对七个音符的认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感受到音乐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3.创设多元情境,丰富创意实践

    多元情境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音乐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引入或创设恰当的、符合主题情感的情境或场景,可以是以形象为主体,或者生动具体的场景,引发学生产生一定的感受与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丰富情感,提升学生的理解。而多元情境教学也不单单是以一种模式或形式展开,应是丰富多元的。如“生活化”情境、“游戏化”情境、“主题化”情境等。音乐课堂将带给学生什么,留下什么,是每一位音乐教育者要回答的问题,如今的音乐教学绝不是简单的以唱歌曲、学乐理为全部教学目标,从生活出发,让音乐与生活紧密相连,利用音乐语言,融合生活元素,联系学科综合,创设多元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丰富创意实践素养,助推核心素养。

        以歌曲《不能告诉你》教学为例,其所在的单元为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快乐的一天”。本课以“生活化”情境展开教学,歌曲反映了学生在校园劳动的场景,并以“学习雷锋做好事”为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培养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品质。在教学设计时我选择从生活情境入手,上课前一天,布置学生课间观察任务卡:仔细观察,校园生活中有哪些劳动场景?仔细聆听,校园劳动中发出怎样的声音?第二天音乐课上,教师先让学生描述自己的发现,并抓住时机把发现变成歌词唱出来。一来二去学生很快掌握了教师演唱的旋律,开始踊跃的自己创编歌词,课堂氛围积极活跃。随后当播放《不能告诉你》时,学生很快掌握了这首歌曲的准确演唱,这一设计让本课的歌教学事半功倍。在歌曲唱好的基础上,通过课前学生收集到的劳动声音元素,用拟声词组合合适的节奏参与歌曲之中,营造出唱动结合的二声部音响效果。在本课教学中,鼓励学生观察发现与聆听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参与音乐,感受音乐,进而创造音乐。

    总之,创意实践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育人价值的体现,是一个不断前行的长期工程,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 张锦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多维阐释》,《西藏教育》20237月刊。

    [] 潘丽琴、何伟《音乐学科大单元教学问答与案例》,人民音乐出版社2023版,第6页。

    [] 刘冬霞《音乐教学中丰富学生审美体验的策略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期刊    2011 11月刊。

    [] 金丽芳《寻找生活中最美的声音——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小学教育研究》   20174月刊。

    [] 张敏华《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创意实践研究》,《中国音乐教育》2023年第4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