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新高考背景下县域中学班级管理“3+1”策略探析
新高考背景下县域中学班级管理“3+1”策略探析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4年1月上 作者:万书桓

     扶沟县高级中学  万书桓

    摘要: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环境,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一位学生的全面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班级管理是一门复杂的学问,科学的班级管理策略能让班主任以小投入获大回报的方式引导班集体的成长。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活动的有效赋能、积极的班级文化,都能让班主任从中获得班级管理的乐趣。

    关键词:自主管理;活动引领;以文化人;团队成长

    近年来,随着新高考制度的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班级管理3+1”策略成为一种创新的尝试和探索,对传统班级管理策略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实践。这一策略逐渐形成了独特且具有特色的班级管理系列经验。自主管理、活动引领、以文化人为代表的“3”,以共同成长为核心的“1”始终贯穿于整个过程中。这三个途径是渐进式地层层深入、逐层推进的,而“1”则是指导思想和目标导向。

    一、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营造磁力班级

    1.强化学生的管理意识

    学生自我服务和行为自律构成了自主管理的动力,这种管理的实施来源于学生内心的真实需求和目标。培养自主管理的意识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自主管理的首要任务。我们可以通过生活学习中的独立性教育来实现这一目标,例如,在升旗仪式、总结活动和班会课中强调“班级事务由我主导”的观念。人的追求发展和生存是一个基本过程,学生需要对自己的生活、学习以及思想行为进行规划、协调、控制、激发。教师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能够自主管理的人,而不是一直依赖他人管理。通过自主参与、自我发现、自我觉醒以及自我释放的过程,引导学生实现自主管理。    

    2.细化班级各项事务管理分工

    根据班级公约,必须按照具体要求落实班级大小事务。同时,针对好人好事和违规违纪行为,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制度,从而在全班形成了“法治、民主”的良好氛围。与此同时,班主任从“事事亲力亲为”转变为让学生自主管理,达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目标。这样的转变降低了班级管理的难度,提高了班主任的工作效率。

    班级应增加管理职位,减少个人兼职,动态分配角色。增设管理职位的目的是确保班级工作有人负责;每个班级成员都要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除了一般的班级干部职位外,还应增设一些管理职位。每一个班级的班干部、课代表和其他同学都承担着明确定义的职责,以确保班级内每扇窗、每道门、每一件物品以及每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这种安排突出了学生群体的主体地位,加强了教师指导意识,减弱了教师管理职能,逐步实现了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

    3.完善学生自主管理能力评价制度

    评价是发挥自主管理激励作用的手段,让每位学生对班级管理情况进行总结,将自主管理评价结果公示于班级内,每个月进行阶段性汇总,对评价结果进行深入讨论和研究,最终计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班主任则会根据工作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指导、检查和反馈,并对能够及时完成任务、具备强烈责任心和突出工作表现的学生予以奖励。

    县域高中学生自主管理策略及评价制度,致力于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班级管理;通过参与班级管理,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增长管理知识和经验,实现教育的管理主体面向全体学生。这种自主管理模式将传统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学生主导的管理方式,形成一种互相追赶的竞争氛围,让学生体验到自管理的成长和幸福,并唤醒学生内在驱动力的潜能,为他们的个人成长提供动力。

    活动赋能,德育为先,锻造合力班级

    1.从师做起,身体力行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们非但需要言传身教,更重要的是还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来影响学生。导老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典范和楷模,是学生学习和仿效的主要对象。在具体的班级活动中,班主任还要时刻铭记自身的引导和带头作用。对同学们所提出的要求,导师自己务必首先做到,即使偶尔未能完成,也要真诚反思,向学生解释情况。

    2.尊重学生,平等以待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同时也是处于成长发展阶段的个体。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当组织班级活动时,班主任往往会面临事与愿违的困境。明明初衷良好,组织安排也是合理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各种阻碍和问题。归结起来,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教师与学生心理交流不够密切。 教师凭借成人的观点匆忙地制定班级活动,忽视了同学们的意愿和需求,这自然无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高中生身心尚未成熟,心理素质相对薄弱。他们容易缺乏关爱、自卑感强、情绪容易波动、容易嫉妒他人、面对挫折容易放弃。然而,同时他们已经开始追求自主管理和掌控生活的能力,也需要被理解和沟通,不能因为他们年纪较小而剥夺他们表达观点和想法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倾听学生的想法,班级活动才能获得预期效果。此外,通过和谐、相互尊重、关心体贴的活动组织,也有助于师生之间建立

    3.德育为先,成人为重

    3+1班级管理方法把道德教育更多地融入班级活动。为了提升学生们的关爱之情,学校在母亲节和教师节期间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我们组织同学们写信表达对母亲和老师的感激之情,并邀请愿意分享的学生来朗诵自己的信件。此外,我们还举办了学雷锋活动月,开展了主题班会,观看了相关纪录片,参与社区、街道、敬老院、小学等地的学雷锋活动,帮助他人的快乐感受仿佛洋溢在每个人的心间……  

    教育是需要有温度的,不能仅仅通过一次次的考试来评判学生们的全部。在追求成才的道路上,我们必须首先注重成人的修炼。要珍惜自身,感激亲人,善待同伴,尊敬教师,热爱民族,保卫祖国。通过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领悟到美善之道,真诚与热爱之情,获得美德,培养良好品德。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打造魅力班级

    学校教育最为生动、有力和持久的是文化的影响,这是一种学校内在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利用文化的影响来达成教育目的,这是教育的至高境界,即所谓的不教之教。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文化的陶冶,在人格的发展。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所谓文化育人,就是把具有外律目的的学校教育通过优良文化环境氛围的形成或改善,使受教育者在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氛围中耳濡目染,生成内律要求,实现自我教育

    1.价值引领

    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引领价值观。价值观念反映在班训、班名、班级口号、班级目标等方面,对于班级文化来说是核心和精髓。它决定着学生的人生发展方向,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判断、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同时也是学生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和指导他们行为的准则。

    2.环境熏陶

    班级环境即教室是重要的隐性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要力求创设一个富有教育寓意的学习生活环境,让教室内的一墙一面、一角一落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育人。

    正如苏霍姆斯基所说的,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不应当是随便安排的,孩子周围的环境应当对他有所诱导,有所启示

    比方说,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们抬头望去,便会看到激励他们向上的班训、班级标语等;教室的墙壁、房梁上贴满了名人名言,时刻激发着人们的进取心;下课时,学生们自己策划并布置的文化栏吸引着大家,纷纷停下脚步观看;精心设计的图书柜、绿植等装饰物不仅美化了环境,也丰富了学生们的生活。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科专用教室建设成为重要议题,这凸显了学科文化对学生的育人作用。学生步入学科教室后,即能感受到浓厚的学科文化氛围,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对学科思想方法的理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效益。

    3.风气驱使

    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同理,学校的管理应关注的是“氛围”,而培养学生应根据的是“风气”。优秀的班级氛围和学风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凭借着从众效应,班级风气可以产生激励全体学生积极向上、共同进步的积极精神力量。

    班风是班级独有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气,表现为一种稳定且有导向性的心理环境。它在班级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无所不及,无微不至。学生在班风的熏陶下,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引导,从而表现出与大多数班级成员一致的观念和行为,这就是所谓的“风化”现象。陶行知先生认为,当前年轻人不愿意努力学习的原因在于学校缺乏对学问的灌输和推动。而在灌输和推动两种力量中,灌输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因为好学具有传染性,一个人的好学可以激发其他人的学习热情。

    要养成好风气,关键是培养好习惯。这是因为,学校文化的生成机制可概括为“观念——制度——行为——习惯——风气”这一逻辑进程,亦可形象地表现为“无形——有形——无形”。行为习惯与风气密不可分。因此,班主任应高度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包括学习、生活、交往等。

    4、人格感化

    在教育学生时,我们需要明白人格的力量是无可忽视的。身体力行的示范比抽象的教导更为重要。教育学生并不仅仅是依靠书本知识,更需要我们用自己的行动来感动他们的心灵。这是因为,学生与教师的接触非常密切,即使没有直接的指导,日积月累下来,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也会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因此,教师本身就是一本生动、真实的教科书,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会对学生产生无形而深远的影响。

    文化是围绕意义而建立的,重要的是文化的意义,而不是物质的本质。班级文化可以被视为学生共同分享的一种意义世界。仪式、传说和英雄等都是组织的重要象征因素,而举办象征意义的活动是组织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因此,举办班级仪式、诉说班级传说、树立班级英雄等活动都是意义生成和意义授予的过程。任何仪式和典礼都是有目的的活动,为组织的日常运作赋予更深层次的意义,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思考什么是重要的,从而使普通的经历成为不普通的事件,对参与者产生积极和潜在的影响。班主任应重视仪典活动设计,如开班仪式、毕业典礼、生日纪念、文艺联欢、表彰奖励等,赋予其丰富的教育内涵,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班级印记。

    以创造和传播班级故事为核心,旨在塑造文化交流的目标。班级故事是文化中最有活力的内容,它通过生动的叙述,传递深刻的价值理念,让听者有着无尽的回味。故事中蕴含了宝贵的价值观念,同时也展现了真实情感和具体情节,这使得故事比抽象的概念更具感染力。因此,应该重视班级故事的挖掘与传播,让“班级故事”成为“故事化的班级”。

    英雄是组织文化的组成要素之一。班级英雄是班级价值观的积极实践者,对内提供榜样角色,对外展示班级形象,并设定了激励班级成员努力达到的标准。因此,应该动员学生挖掘并培育班级英雄,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实现个别引领多数、局部影响整体的效果。班主任特别需要激励学生以欣赏的眼光发现每个人的优点,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身边的榜样。

    无论是“独立管理”“行动引领”,或者“以文化人”都是以学生的共同成长、团队成长为核心的。以学生为中心,创建一个温暖的“师生共同体”,是班级管理的最终目标。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专项课题(新高考背景下县域中学班级管理“3+1”策略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22JZX025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7.

    [2]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35.

    [3]特伦斯·E·迪尔肯特·D·彼德森.校长在塑造学校文化中的角色[M].王亦兵,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13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