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教师做加法,学生做减法
教师做加法,学生做减法

来源:《中小学教育》杂志2023年12月上 作者:杨晓英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      

    随着双减”的春风再度吹来,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老师,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么能让我们的学生学得快乐,没有负担,而又学得好呢?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好,那就要看老师的功夫下得有多深。只有老师的功夫花到了,才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让学生爱上数学。正所谓“老师做加法,学生做减法。”那老师应该从哪几方面做加法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准确地了解学生,才能按需而教。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老师们越来越意识到,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路径,对于有效的设计教学活动是多么的重要。了解学生的需求。我每研究一节课之前都会对学生进行前测以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比如在上《6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时,通过前测我了解到学生们对乘法意义和口诀有很好的认知基础,但算式与算式之间没有建立联系的意识,因此我将“沟通新旧口诀间的联系”定为本节课的重点因而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所以说准确地了解学生,才能抓住学生的心,达到按需而教,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有广度、深度地备课,才能呈现精彩的课堂,让学生爱上数学。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每个单元的核心课,都要进行一个一至六年级的相关知识的纵向梳理和多版本的这样一个横行对比。比如在讲授《倍的认识》这一课时,发现北师大版的安排合理,于是我就借鉴了北师大版的编排顺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备课时,我还喜欢翻阅多版本的练习资料,从中找有价值和具有代表意义的题在课堂上给学生做补充。尤其是那些变式练习的题目,对于拓宽学生的思维,加深概念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不用再埋身于题海,因为老师已从题海中挑选出最有价值的题目,轻松让他学到。这样学生既能学好,又能学得快乐,能不爱上数学?

    三、课堂形式多样,让孩子爱上数学。

    根据上课内容的不同,我喜欢设计不同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还记得我在上《位置与方向》这节课时,将学生带到了操场去辨认方向。由大操场转移到小操场,由小操场转移到教室,几次位置的转移,深刻地让学生领悟到东南西北方向的不变性这个特点。回到教室几乎98%的学生背着正确画出了操场平面图。

    多学科融合最大的好处就是能使学生领悟到知识是相通的比如我在讲一年级《认识图形》这节课时,为了突破体面间的联系与区别,便于学生理解面在体上,我由语文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导入,渗透由体到面的方法。让学生利用印泥、铅笔、沙子、橡皮泥等留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等物体的面,从而体会面在体上。学生活动得特别好。记得有一名学生上完这节课后很激动和他的妈妈说:“我们老师真了不起,把语文课与数学课结合起来了!”从这句话不难看出:学生在感受到学科间的这种融合后的兴奋之情。

    四、设计科学、有价值的作业。

    作业是课堂的延续,它既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检查,更是发展学生思维,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平台。教师怎样设计作业才能做到轻负高效,让学生乐学、爱学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尝试推出了以下作业形式:

    1、常规计算类作业巧安排。

    人教版三下“除法竖式”是本学期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前面遗忘得快,后面遗忘得慢的规律,对于本单元的作业,我是这样设计的:开始学这个单元时,每学一个内容留作业不要多,每次最多4到6题,但次数要多。目的是巩固新学竖式写法。但作业不要盲目留,一定要有目的性、有计划性地去练,比如刚学完十位有余数的竖式,就一定要“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对比着一组一组地来做,这样对比着做,学生不易混,而且便于形成知识体系。等学到了后面的小单元,就可以每周做1到2次,拉长了做,既巩固复习了旧知,学生也不累。所以合理安排计算类作业,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设计实践性作业,理解数学源于生活。

    比如在人教版三上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后,我便留了这样一项作业:调查你家所在的那栋楼可以住多少户?你所在的小区有多少户?目的是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们发现楼房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有的楼房没有4层,所以并不能用层数直接乘以每层的人数。还有的楼层改成了商铺,不能算。有的学生想到了数信箱的个数,可是细心的学生就发现信箱和实际的住户不相符。在同一个小区里,看着一样的楼房,里面的格局却并不相同。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有这么多的不同,我们不得不感叹:生活是最好的课堂!所以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3、设计探究性作业,培养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造新的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这种人能有创造,发明和发现”。这就告诉我们教育要培养的是不断求索的创造性人才,而不是墨守成规、一味效仿、不求变更的守成者。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问。同一个教学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等等

    在一年级认识图形后,我曾留过这样一项作业:

    请先判断下面的话对吗?再将正确的答案拼摆或画在下面吧。

    摆一个小 image.png   3根小棒,摆2个这样的小  image.png   至少用6根小棒。(    )

    再想一想:摆3个这样的小三角形至少用几根小棒?摆4个呢?5个呢?(请你摆一摆、画一画)把你发现的规律写下来吧!

    我以为只有这一种答案但在交流中,学生还发现了这样用小棒更少:

    image.png


    所以,永远不要想当然,动手实践出真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新能力要从实践中来。

    总之,我们要充分地尊重学生,按需而教,创设丰富的课型,设计高效的活动,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布置学生喜爱的作业,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正是“老师做加法,学生做减法”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真正高效起来,数学可爱起来,学生快乐起来。


返回顶部